听新闻
放大镜
“国际大牌”化妆品竟是这样造出来的
2019-03-29 09:01:00  来源:检察日报

  姚雯/漫画

  一台贴标机、一台灌装机,几个四五十岁的半文盲妇女……在三间出租屋内,这些成了制造某“国际大牌”化妆品的“最高配置”。这是江苏省苏州市警方破获的一起生产、销售假冒化妆品及化妆品标签、包装盒犯罪案件中的一个场景。

  2019年2月25日,“标签商”杨某因涉嫌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被苏州市相城区检察院批准逮捕。目前公安机关正在进一步侦查之中。

  先期归案的该团伙中的“制造商”赵某、孙某因涉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顾某因涉嫌生产伪劣产品罪,“批发商”张某玲、张某彩、郭某因涉嫌销售伪劣产品罪分别于2018年4月20日和5月16日被该院批准逮捕。根据苏州市知识产权案件集中管辖规定,案件被移送至苏州工业园区检察院审查起诉。2018年12月27日,苏州工业园区检察院以赵某、孙某、顾某涉嫌假冒注册商标罪,张某彩、张某玲、郭某涉嫌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向苏州工业园区法院提起公诉。目前案件尚在审理过程中。

  “国际大牌”化妆品的生产流水线

  2018年初,苏州市相城区黄埭派出所民警在日常工作中发现该辖区内一处车间可能是生产假冒化妆品的工厂。随即,警方对此展开侦查,陆续捣毁位于苏州市相城区的三个制假窝点,并在苏州、昆山、沈阳、徐州等地将赵某、孙某等人抓获。

  脏乱不堪的地面,墙面污渍明显,在几间狭小的出租屋里,假冒商品的包材随地乱堆,化妆品原材料装在简易桶中,再加上简单的流水线,这便是“国际大牌化妆品”的出生地。

  到案后的工人李某交代,他们主要有两个“干活”的地点,A处负责贴标、塑封、周转货物,把瓶瓶罐罐的东西拼装,贴上带有品牌信息的标签,再装入有品牌字样的包装纸盒,塑封,装箱,最后将含有产品信息的贴纸贴在纸箱上;B处负责组装包材及灌装,将从A处窝点运来的包材进行拼装,灌装进化妆品料,再连同说明书放入彩盒并印上生产日期,最后拉回A处塑封纸盒。

  流水线上的操作工张某交代说:“在这里工作的基本都是和我一样上了年纪的中年妇女,我们都是小学毕业的半文盲,我听说有个小作坊招人就来了,老板给我一小时10块钱的工资,一天8小时。”

  “山寨大牌”的产销黑色利益链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少有志青年艰苦打拼,成功创业。但对于赵某和孙某来说,“创业”却成了一条不归路。

  “80后”的赵某本在苏州工业园区经营一家艾灸馆,还注册了一家医药科技公司,但艾灸馆刚开业收入不好,也需要资金投入。为了赚快钱,2016年底,赵某找来同学孙某商量合伙做“山寨版”化妆品生意。两人瞄准了某国际知名化妆品牌,想在大品牌的商业利益下分一杯羹。

  他们租用了苏州市相城区黄埭镇的三处民房作为生产车间,并添置了塑封机、贴标机、灌装机等生产设备。手下的顾某负责管理工人,产品生产得“风生水起”。随后的“销售”中,赵某从网上寻找下家,根据客户要求,真假掺卖或全部售假。他的“客户”遍及全国。沈阳的张姓姐妹便是其中之一。

  张某玲在沈阳经营一家化妆品批发部。赵某以正品4.8折甚至3.3折的价格将产品销售给张某玲及其妹妹张某彩,合计金额89万余元。作为懂行人的张姓姐妹都心知肚明:赵某的货如此便宜,一定是假的。但两人仍在自己经营的批发部内将这些货销售给不特定消费者。

  除了张姓姐妹,南京的朱某,成都的许某、刘某,徐州邳州的郭某、薛某都是赵某、孙某的下家。

  一份电子清单牵出神秘供应商

  随着调查的深入,警方发现赵某和孙某制造假冒化妆品需要原材料,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是该品牌的标签及纸盒。那么这些原料从哪里来?

  据赵某到案后交代,他出售的假冒化妆品都记录在一个电子清单上。“极润标签”“日霜标签”“滋润乳标签”……找到这份电子清单后,警方看到赵某与供应商之间的详细交易记录,其中“小强”的名字引起了警方的注意。

  清单中的“小强”是不是就是赵某团伙的供货商?警方立即对“小强”立案侦查。2019年1月,“小强”在广东省惠州市落网。

  原来,事情还要追溯到2010年。“小强”姓杨,那年,他是无锡一家印刷厂的调墨工程师,深谙印刷调墨技术。赵某对这位“技术达人”很是佩服。

  2016年,赵某得知杨某去了广东惠州,很快联系到他,并向其透露自己需要大量某国际知名品牌化妆品的标签及纸盒,需要杨某提供“支持”。考虑再三,杨某答应为赵某提供货品。后杨某又将这笔生意分包给黄某和林某。

  目前已查实,杨某销售给赵某的非法制造的某品牌化妆品注册商标标识合计6种,数量达18.7万余套。

  提前介入合力打击“山寨”化妆品

  本案涉案人数众多,影响较大,苏州市相城区检察院第一时间派员提前介入,要求公安机关对假冒化妆品进行鉴定,厘清制作、购销流程及上下游关系,注重搜集电子证据,区分各犯罪嫌疑人的地位分工。

  承办检察官介绍,本案中,上中下游犯罪链条清晰完整。纵观整个犯罪利益链,原材料一对一交易、小作坊生产、物流发货、小卖部销售,犯罪手段隐蔽,逃避了监管。

  “开始,下游销售者自称,自己并不知道从上家购买的是假冒伪劣产品。于是,我们引导公安机关调取大量电子数据,在销售者与赵某的聊天记录中,我们发现‘这一批的量有点少,你下次多装点’类似对话,这让我们确认了嫌疑人的主观故意。”承办检察官说。

  据专家介绍,正品化妆品生产规范,严格质检,产品质量得到保证,而假冒伪劣化妆品可能对使用者皮肤、身体造成伤害,且严重扰乱市场秩序。

  检察官呼吁应多方合力打击制售假冒化妆品,质检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线上线下化妆品质量一体化监管;邮政部门应落实寄递渠道安全管理收寄验视,实名收寄等制度;工商部门加大对商标行政执法,协调查处重大仿冒侵权行为;司法机关继续加大对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案件的打击力度,加强对新型案件的研究和查办。

  同时,检察官提醒广大消费者,要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化妆品,多了解真假化妆品的基本知识,切莫贪图便宜给犯罪者可乘之机。

  编辑:边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