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风情
2017-12-27 11:16:00  来源:检察日报

  江南水乡乌镇,像一艘古老的船停泊在碧水清湾。

  深秋,一个晴日,我从杭州启程到乌镇。晨阳正笑盈盈地泛着光明,那热烈而辉煌的光把乌镇的大门牌楼涂抹得格外灿烂。城墙外的绿水青茵罩着大门牌楼里面的一方清幽,仿佛一幅今朝通古的神秘画卷。我想起了《夕阳》的开篇:“太阳刚刚下了地平线,软风一阵阵地吹上人面,怪痒痒的。苏州河的浊水幻成了金绿色,轻轻地,悄悄地,向西流去……”

  市河不宽,弯水泛绿,清澈如镜。按说,河水该是流动的,可这乌镇内的小河是安静的,只有镇子里的男人或女人摆着古老的木船,哼着小调,或向左,或向右划破小河的宁静,而瞬间又安静下来;小河像一位慈祥的母亲,那深邃、流光溢彩的眼神,端详着过往,认真地为水上人家和树冠蓊郁的老树照影。

  倒映在水中的人家,房屋是顺河而建的朱墙黛瓦,高低错落,户户相连,随湾就曲的一条流线型的砖木结构的楼阁群;一座座拱形小石桥横跨明水之上,弯弯的小桥与蓝蓝的天空倒映水中,如月中天;无论是远观还是近看,那一根根深扎在水下的圆木桩擎起的楼阁和清明上河图上的画面略有相似;楼阁多为两层,也有三层的,正面是朱红色的板条竖着拼对而成的房墙。房墙上方中央处开着一扇方形的小窗,两三尺长的木棍支撑起窗户板;翘檐起脊的屋顶苫盖着半圆形黛色瓦片;一幢幢老屋的表皮局部已被风雨剥蚀,古镇沧桑,但历久弥新;随意站在石拱桥上,顺水而望:老屋连成串,犹如首尾相接的,一艘艘古老的乌篷船摇曳在宁静的小河里。

  乌镇的人们从古至今以养蚕为业,他们将富庶美好的梦想挂在百尺竿头,世代沿袭着攀援高竿抢彩头的传统习俗。一艘古老的高竿船停泊在市河里,船舱的木制平台上竖立着一根高高的竹竿,竹竿梢节细如拇指处挂着一面红旗。乌镇的一位老伯挥手指向高竿船,操着生硬的普通话向我介绍:“这艘船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船的平台上架起的翠竹有十五米高。”每年清明节,镇子里的人们聚集在这里抢彩头,青年人像蚕一样攀爬逐渐纤细的竹竿,能够爬上摇摇欲坠的顶端摘下红旗的,就意味着抢到了彩头,这家的蚕宝宝就会免受灾害,蚕业兴旺,财源滚滚;只有智慧、勇敢、乐于吃苦的人才能抢到彩头,实现梦想。

  门外,重重的捣衣声指引我来到苏州河畔,苏州河的水轻轻地、悄悄地流着。无限的历史沧桑与斑斓凝聚在乌镇的老屋里,装载于古老的木船上,顺着水湾流入苏州河……

  (作者单位:辽宁省黑山县人民检察院)

  编辑:边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