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昶教子 起名明志
2018-01-11 10:21:00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史世海

   三国时期,有位名叫王昶的人,魏文帝即位后,他曾担任洛阳典农,他辛勤地劝勉百姓不违农时,带领大家开垦了很多荒地。后来,王昶调任兖州刺史,虽然在外地任职,可是他的心里想着朝廷,撰写了《治论》二十多篇,依照古代制度而又结合当时的实际状况提出见解。他还撰写《兵书》十多篇上奏给朝廷,谈作战时对阵交锋、埋伏突袭等战术的运用。

  嘉平初年(嘉平为曹魏年号,使用时间为249-254年),朝廷向大臣们广泛征询有关政事得失的意见。王昶陈述了五条治国方略:一是希望尊崇道义,重视学问,抑制浮华,修建学校让学生们入学;二是希望实行考试制度,以此建立一套标准来选贤任能;三是要赏罚分明,治理成绩突出的要予以奖励;四是希望精简官员,让他们知道廉洁羞耻,不与民争利;五是希望杜绝奢侈浪费,大力倡导勤俭节约,让百姓回归淳朴的风尚习俗。朝廷下诏褒扬王昶,并请他制定考核百官的制度

  据《三国志》记载,王昶为人重视道德修养,不仅关心朝廷大事,而且对子侄的成长同样操心。颇为有趣的是,他给侄子和儿子起名字,也都依照传统美德中谦虚和诚实的涵义,用以表达他的志趣和期望。请看王昶侄儿的名字:侄子王默字处静,王沈字处道;儿子王浑字玄冲,王深字道冲,王湛字处冲。王昶还专门写信告诫他们:

  为人子的行为准则,没有比珍惜身体、完善德行,从而使父母名声显扬更重要了。一个人如果不注重培养崇高的品行,背弃根本、追逐末节,就会陷于浮华,而这些都是因为名利观念在作祟啊。人生最大的祸患,是只知进而不知退,只知贪求而不知满足,所以才会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我希望你们做人要严谨,遵循儒家与道家学说的教导,所以用玄默冲虚这样的字作为你们的名字,想让你们顾名思义,不敢违背它们的涵义。古代青铜器上刻有铭文,几案手杖上写有诫语,为的是让人俯身抬头都能看见它们,用来节制自己,更何况是自己的名字呢,难道不应该以此随时劝诫自己吗?别人有时诋毁自己,应当反省自身,古语说得好:“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

  你们的先辈,世代做官,崇尚仁义,为人谨慎,讲究孝悌之道,广泛向友人学习。我和同事交往,虽各有不同,但都会从不同的人那儿学到一些东西……你们应该学习北海徐伟长“不治名高,不求苟得,澹然自守”的品德,学习乐安任昭先“淳粹履道,内敏外恕,推逊恭让”的长处……希望你们得到财物先让给九族亲属,施舍别人必先救助急难,外出回家先要看望年老长辈,品评议论不要苛责别人,做官任职崇尚忠贞气节,选择朋友要注重真才实学,为人处世要戒骄戒躁,贫穷微贱千万不要悲伤,进取退让要考虑是否合乎时宜,处理事情要反复思考,如果能这样做,我就没有什么忧虑了。

  王昶的子侄遵循父辈的教导,修身养性,为官为学,大都做到了人如其名。据《晋书》记载,王昶的儿子王浑“深沉儒雅有器量”,在徐州任刺史时,遇上灾荒饥饿,他开仓赈济,救助百姓。王昶的儿子王湛曾任汝南太守,他从小就有见识器度,施德于人而不欲为人知,平日淡泊简约。王昶的侄子王沈从小好学善文,以孝义著称,担任过尚书、刺史等职,却不置产业,他曾说:“直言至理,忠也;惠加一州,仁也;功成辞赏,廉也;兼斯而行,仁智之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特别强调父母爱子就应当教之以义方,引导他们立德成人。王昶身居要职,阅人无数,深感做人修身之重要,他通过起名明志,用谦抑冲和的思想教育子侄,真可谓情真意切,用心良苦。在《三国志》中,史官撰写王昶的传记比较简略,而将他对子侄的“书戒”全文载入,这种谋篇布局,可见王昶的家教方式在当时还是颇受人们的肯定与褒扬的。

  编辑:边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