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送信方式
2018-03-20 09:25:00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一档由明星嘉宾朗读书信的节目《见字如面》引起人们关注。书信承载的内容无所不包,带我们走进那些依然鲜活的时代场景、人生故事。那么,古人是怎么传递书信的呢?

  青鸟传书:神话传说中,西王母养着三只青鸟,替西王母取食报信,因此人们便以“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使者。李商隐说的“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正是期望着能有青鸟频频传递相思。

 

  鸿雁传书:鸿雁传书的故事与苏武有关,据《汉书》记载,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匈奴还谎称苏武已死。后来匈奴与汉和亲,汉使对匈奴的单于说汉天子射猎射到一只大雁,脚上系着帛书,说苏武就在某一大泽中。单于闻言方才把苏武放归汉朝。这就是大雁传书的典故,后来也就用雁称书信或送信的人,用寄书雁、寄书鸿来指代送信。李清照有诗言“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就是写月满之时上西楼,见鸿雁归来,思量是谁寄来了书信。

 

   鲤鱼传书:汉乐府有一首《饮马长城窟行》,里面写道:“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这里的双鲤鱼,其实是说藏着书信的函。当时的人们把刻成鲤鱼形状的两块木板作为一盖一底,将书信夹在中间,因此书信又有双鲤鱼、鱼书等称呼。而尺素,也就是小幅的绢帛,古人多用以写信或文章,也是书信的古称。古诗词中尤其喜欢用这些词,如“长江不见鱼书至,为遣相思梦入秦。”“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黄耳传书:黄耳是西晋陆机所养的狗,陆机格外喜欢它。陆机是吴郡吴县人,当时陆机羈寓京师,很长时间没有回家,便笑着对黄耳说我好久没有与家里通信了,你能不能帮我送个信。黄耳摇尾巴答应了。陆机便写了书信用竹筒装着系在了黄耳的脖子上,黄耳不仅将信送到了陆机家,还带回了回信。这就是“黄犬寄家书”,于是后人便用黄耳来指代信使。

 

  当然了,以上的这些有传说、有附会,大概也就鲤鱼传书更符合历史,而青鸟传书与鸿雁传书,则远远没有飞鸽传书来得普遍。在此之外,书信的传递依靠的正是邮政系统。

  邮驿:古代的邮政,叫邮驿。古代邮驿源远流长,早在西周时期,就已存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邮驿系统。秦代时十里设亭,可供邮人休息,每三十里设有驿站,配备着人员和车马。到了汉代,邮驿系统更是完善,邮亭驿站星罗棋布。唐代的邮驿系统非常庞大,有陆驿、水驿、水陆相兼者,并且根据繁忙的程度配备人员或马车船只。唐诗里说“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并不夸张。宋代在驿站之外还设了递铺,急递铺日夜兼程,每到一个递铺就换马,过几个递铺就换人,速度惊人。明清时期邮驿更是进一步发展扩大,清代在京城设有皇华驿,为京城收发总汇之地,可以说是全国驿路的总枢纽。

  古人长跪读素书,书信写着什么呢,上有加餐食,下有长相忆。回顾历史的邮驿,再看今天的邮政,书信传递的便捷,并不能取代传统书信所承载的情感。这种情意绵绵无尽,时光的尘土不能掩埋。

  编辑:边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