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锦绣诗文背后的豁达人生
2018-03-20 09:29:00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首《陋室铭》脍炙人口、充满哲理,基本人人都能吟出几句。刘禹锡为何写下《陋室铭》呢?

  刘禹锡字梦得,是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公元825年,刘禹锡被贬官为安徽和州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州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刁难他,把他安排在城南郊外临江而居。刘禹锡没有因此生气,而是撰写对联一副贴于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知州知道后,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城南郊外迁到城北郊外,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虽然住房小了,但位于德胜河边,波光粼粼的德胜河别有韵致,河边杨柳依依,非常好看。刘禹锡见了此景也很满足,便又撰写了一副对联贴于门上:“杨柳青青河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和州在古时被称为历阳)。对联贴出来之后,知州见计不得逞,十分生气,又将刘禹锡迁至城内的一间斗室之中,屋内仅能容下一榻一桌。谁知刘禹锡住进小屋后,不仅未因受到百般刁难而恼怒,反而提笔写下了流芳千古的名篇《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这篇不足百字的铭文,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尽管居室简陋、物质匮乏,但只要居室主人品德高尚、生活充实,就会满屋生香,处处可见雅趣逸志。

  刘禹锡有“诗豪”之称,“诗豪”这个词,不仅指诗风之豪气,雄健,还有对刘禹锡人之“豪”的赞美:他的一生屡遭贬谪,但始终心胸豁达,怀有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从他的诗中,我们可以读出一二: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首《秋词》是刘禹锡被贬朗州(湖南常德)司马时所作,此时他只有三十四岁,正是想要有所作为的年龄。一直以来,悲秋都是文人吟唱的主题,而处于人生低谷的刘禹锡却一反常调,把秋天描绘得豪情似火,气势如虹。他深知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因而只看到秋天萧条。他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这种悲观失望的情感。他赞美秋天的生气勃勃,秋日晴空中振翅高举的鹤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便引诗情到碧霄”,“诗情”即志气,人若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在作此诗时,他已经五十岁了,经历了多年坎坷后,看着那些在湖边唱着情歌的青年男女,他还是忍不住要歌颂美好的爱情,豁达心境可见一斑。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被贬官多年后,刘禹锡在被召回洛阳的途中与从苏州返洛阳的白居易偶遇,“诗豪”与“诗魔”一见如故。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赠白居易。在这首诗中,他写了自己谪守巴楚、历尽劫难的经历,感叹旧友凋零、今昔异貌。然而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他在感伤中不失乐观,并以沉舟、病树自喻,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逐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刘禹锡作有《浪淘沙九首》,内容多是写蜀地的淘金劳动。这里看起来是在写淘金人的艰辛:要经过“千淘万漉”,滤尽泥沙,才能得到金子。但他也以此表明自己的心志,坚信人这一生虽然艰辛重重,但狂沙吹尽之时,金子总会重见天日,重现华彩。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刘禹锡和白居易是诗文至交,两人在经历长期仕途辗转、阅尽人世沧桑之后;终于相聚在一起,彼此都十分高兴。然而,他们晚年都患眼疾、足疾,看书、行动多有不便,彼此同病相怜。面对这样的晚景,白居易产生了一种消极、悲观的情绪,并且写了一首《咏老赠梦得》给刘禹锡:“与君俱老矣,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情於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馀。”刘禹锡读了白居易的诗,写了这首《酬乐天咏老见示》回赠,既承接白居易的原唱,表示对白居易的关于“老”的看法颇有同感,但又指出,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既是自己的内心剖白,又是对老朋友白居易的宽慰和鼓励。

  编辑:边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