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最早是用来做什么的?
2018-03-20 09:30:00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是春天。春暖花开,泥融沙暖,燕子归来。空中的燕子悠闲自在,地上的人们也放起了风筝,与燕子一起翱翔。

 

  最初的风筝,与我们现在所见不大一样。几千多年以前,墨子花三年时间,用木头做成了一只木鸟,飞上了天空。鲁班也用竹木做了一只喜鹊,这只木鹊在空中飞了三天。这就是木鸢,有人将其看作风筝的雏形,有人也认为两者并不相关。不过无论怎样,这都是人们向往天空的一个试验,也许对风筝的产生有着一定的影响。

  至于风筝是如何产生的,更多的人将其归于韩信身上。最为普遍的说法,是说在楚汉相争时,韩信以十面埋伏将项羽团团包围,并用牛皮做成风筝,在上面绑上笛子,风筝飞起,风吹笛响,韩信带着众人唱起楚人的歌曲(一说派人坐在风筝之上唱楚歌),四面楚歌涣散了楚军的士气。可见,风筝在古代曾被用于军事之中。事实上,除了军事所用之外,在历史上风筝还有被用于通讯、测距等方面的记载。

 

  随着造纸术的发明、造纸业的发展,风筝的发展打开了新的篇章:开始了纸糊风筝的时代。人们以细竹为骨,扎成鸟的形状,再以纸或者薄绢糊在上面,并连接线绳,从而可以牵引着线,迎风而起,乘风而上。人们美其名曰——纸鸢,或者鹞子。

  风筝之名,则出现得更晚一点。晚唐五代时,人们在纸鸢上加上哨子,纸鸢飞上天空,风吹哨响,发出了类似古筝奏乐的声音,动听且悠长,人们便名之曰风筝。这与韩信发明风筝的传说极为相似。

 

  唐宋时期,人们在清明节的时候,会去郊外放风筝,日暮方归。“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儿童们大概是最喜欢这场游戏的,看谁风筝放得高,放得远,互相对比,欢乐无限。而天空中的风筝,真好像飞鸟一般展翅翱翔,你拉一拉线,它飞得低了,你松一松线,它又好像自由了,朝着更高更远的天空去了。于是郊外是散散落落的游人,空中是高高低低的风筝,春风多情,吹起风筝,也吹开游人的心。

  人们还会将放高的风筝割断线,远去的风筝飘飘摇摇,越飞越远,越远越小,转眼便不见了,好像也就带走一年的霉运或病气。

 

  渐渐地,放风筝成了春季娱乐游玩的一项民俗活动。这时的风筝外形和装饰有了更多的变化。人们不仅将风筝做成鸟的样子,还增加了蝴蝶、蜈蚣、美人等等丰富的形状。这些形状和图案,喜庆、吉祥且美观,寄寓了人们的美好向往和追求。《红楼梦》第七十回中,就写到众人放风筝,探春的风筝是一只凤凰,宝钗的是一连七个大雁的长风筝,宝琴则是一个大红蝙蝠,而宝玉放一只美人风筝,他素来对女性温柔,于是连带着对美人风筝也温柔,放不上去,也舍不得拿脚踩它。

  后来文人墨客也参与进来,他们或题诗其上,或亲手扎绘,或赠亲送友,使得放风筝成为雅俗并举的一种活动。李渔曾写过一出传奇《风筝误》,就是写因题诗于风筝之上而引起的一段喜剧故事。

 

  似乎很早开始,人们就渴望天空、向往天空,他们脑中诞生了无数美丽的幻想,手中也诞生了幻想的试验。从木鸢到纸鸢,相隔的时间不长不短,无论所用为何,都是人们渴望天空的一种试验。鸢是一种鹰,鹞子是雀鹰的别称,两者最为人所知的便是其在天空中优美而持久的翱翔姿态。人们以鸢(鹞)之名,赋予了风筝高飞翱翔的想象,也寄寓了自己渴望天空、渴望飞翔的想象。

 

  编辑:边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