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新伯
2007年的端午节,父亲因为患病离我们远去。今年又到了端午节,含着泪水,拿起笔,追忆父亲的过去岁月,追忆已经远去而温暖的亲情。
父亲是一个农民,也是一个木匠,是全家生活的依靠。在曾经艰苦的日子里,兄妹5人藤一样地缠绕在他的身上,他曾是我们赖以生活的根。
我们家兄妹5人,家庭状况不是很好。母亲在家里,既要种田,又要忙活家里家外。父亲则是在外打工,帮助人家盖房子、打家具,做学校的课桌,挣点钱回家,买粮食、作零用,补贴家里生活的窘境。一年到头,父亲很少过问我们的学习,最多到年底期终考试后,才问一问考试的成绩。他向来对我们的学习很放手,觉得几个孩子的学习都很用功、自觉,不要他操劳。
因为家庭成分问题,大哥、二哥小学毕业后,就没有机会继续上学,他们跟着父亲学木匠,做手艺,学一门技术,将来有个饭碗。三哥学习成绩很好,也因为家庭成分问题,初中毕业后,也被迫离开了心爱的学校,回到家里务农。
在家乡的两年里,三哥小小的肩头上,担负起了全家烧饭、做家务的重担。有时,他还要出去为生产队出工,拿工分,为家里多分一点粮食辛苦着。对于这一切,父亲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但他无能为力。后来,三哥独自闯荡河南,有机会继续读书。1979年,三哥通过努力,终于在河南考上了沈阳工学院。
在我的印象里,父亲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父亲喜欢看书,虽然那时农村的书籍很少。他喜欢看历史书籍,《三国演义》《水浒传》《唐史》等书籍,他都翻了不知多少遍,许多故事在他的心中烂熟。这些故事,他时常给我们讲,特别是炎热夏季的时候。夏天吃过晚饭后,一家人有的坐在凉匾里,有的坐在板凳上,父亲抽着烟,开始讲故事。在父亲的嘴里,故事讲得抑扬顿挫、丰富多彩,在那个缺少电视、报纸,缺少文化生活的年代里,能够听父亲讲故事,真是一大快事。童年的岁月,虽然许多事记不得了,但父亲讲的故事,依然历历在目,难以忘怀。后来,我上高中,考大学,学文科,特别对历史感兴趣,应该说,父亲对我的影响很大。
父亲在年老的时候,再也没有力气做木匠了。闲暇时候,他含饴弄孙,尽心尽力地教育、培养孙子孙女们。大哥、二哥常年都在外打工,孙子孙女们的教育,父亲吃了很多辛苦。孙子孙女小的时候,父亲要接送他们上幼儿园、小学,有时还要作为家长参加学校的各种会议、活动。
对孙辈们,父亲不像对我们那么严格,他的慈爱却一直萦绕在孙辈们的心中。大孙女考上兰州商学院,到学校报到之时,父亲陪着她一直来到兰州。平时,孙辈们的吃饭等难题,都在爷爷奶奶处。虽然,父母亲平时很节省,舍不得添置一件新衣。但只要孙辈们放学回来,或从外地回来,父母亲都要专门上街买菜,给孙辈们吃一顿丰盛的饭菜。
父爱是无言的。忘不了,远离家乡赴外地读书,父亲的叮咛,父亲的书信。父亲在每一封书信里,嘱咐我要认真学习,珍惜身体。忘不了,我研究生毕业后,找工作的艰辛,找到工作的喜悦。当父亲知道我在扬州找到工作后,给我来信的喜悦之情。忘不了,当我的孩子降生后,给他拍去一份电报,他得知电报内容后的欢喜之情……
生命是一条曲折的路,是父亲风雨中伴了我一程。我走过的历程中,有求学的艰辛,有考上大学的激动,有工作的快乐,有人生际遇的不测。在父亲的庇护和扶持下,我默默地面对人生,坚强地向前走。
《诗经·蓼莪》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这首诗,很能让我感受到父母亲的养育之恩、培养之情。端午节又到了,写下这些文字,以表达我对父亲深切的怀念和永远的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