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去亲戚家串门,看到了一本《故事会》,我如获至宝,读得津津有味。一本读完意犹未尽,亲戚说是赶集的时候在书摊上可以买到。回家后我便开始焦虑等待我们村里的大集,也默默地为买书攒钱。
大集终于来了,我兜里揣着攒来的一块钱,兴奋地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购书之旅。不料,从东走到西,从南走到北,我遍访整个集市却不见有书摊。我当时的心情失望极了,站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不管不顾地痛哭起来。
这事现在看来有点好笑,可那个时候,《故事会》却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本课外读物。它是教材之外的第一本书,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买不到《故事会》,我却在家里的大衣柜里面发现了不少父亲的藏书。书籍中以小说居多,也有一些诗歌散文。小说都极富时代特色,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被开垦的处女地》《牛虻》,还有几本《现代小说选》。在这些书中,我认识了巴金、鲁迅、茅盾、郭沫若、老舍、曹禺、柔石、郁达夫、艾青、丁玲、赵树理。父亲还有一本厚书,里面都是古代小说,以言情、传奇小说居多,像《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卖油郎独占花魁》《蒋兴哥重会珍珠衫》……
一个意外收获是,我还看到了父亲保存多年的日记和在稿纸上创作的小说。父亲写的小说未能出版,权当作一个文学青年的练笔吧。倒是那几大本日记,使我得以“偷窥”父亲,大略翻看也有些趣味。父亲的文学梦成了我的文学启蒙。
现在买书容易了,而读书的欲望却没那么强烈了。闲暇时,抱着手机看看新闻、视频,刷刷朋友圈,也读读那些阅读量“10万+”的“深度好文”,却难以静下心来,看看经典书籍和有思想深度的文章。小时候,家里挂着一副对联,“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追求——耕耘得粮食果腹,读书学道理做人。现代社会是分工和合作的社会,你不种地,可以通过货币交换食物。若不读书,你能用什么交换来“饱读诗书”呢?又如何能体会书中的知识、道理、精神、智慧和美好呢?
一本好书,一生财富。莫言在诺贝尔奖获奖感言中曾说:“任何一个梦想都有可能因为读书而产生,而实现一个梦想也必须借助读书来实现。”青年是有资格“做梦”的年纪,更是有精力“圆梦”的阶段。“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头方悔读书迟”,趁着年轻,多读书、读好书,在阅读中启发智慧、增长才干、涤荡心灵,美梦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