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书多为患
2018-12-07 09:04:00  来源:正义网

  只有搬家的时候,或者明知道有哪本书可就是找不到的时候,才会感慨,书太多了,不好!

  我从小就喜欢买书,在同学中,一直是属于买书最多的那个人。上大学后,买书更是疯狂。我曾经写过一篇《不是买,是采购》的文章,家里寄给我的生活费,大约一半以上都用来买书。大学宿舍的书架放不下,我发现头顶的吊柜可以放,就把放被子和衣服的吊柜作为书柜。吊柜装了不少书。时间一长,我害怕书把吊柜给压塌,上课、上自习的时候,经常为此事担心。毕业前,分批把买的书寄回家,好像寄了十多箱吧。在邮局打包,很多人都围着我看,以为我是贩书的。

  工作后,我所在的媒体天天跟书打交道,再加上我自己也写书,书就更多了。除了买,大致有三个来源:一是出版社赠书。二是朋友和同事送书。三是我自己捡书。前些年,我工作的单位,每层楼道两头各放有一个大塑料箱,里面放着大家淘汰的准备捐出去的书,有的塑封都没撕掉,我经常到各层去巡逻。捡了不少,有的正是我想买的。

  我的书,绝大多数还都是买的。早年在书店买书多。北京有名的书店,我都有购书卡。当年的新华书店总店,我的购书卡可以享受批发的价格。正因为便宜,也买了许多到现在都没有看的书。我的购书卡比银行卡、购物卡多。后来,网络书店发达,这些卡很少再用。

  网上买书的好处,就是不受营业时间限制,一般头天晚上下单,第二天书就能送到。陪妻子坐月子的那段时间,快递天天敲门,给孩子送尿不湿,给我送书。

  在我们家,到处都是书。最大的朝南卧室做了书房,除了窗户,三面墙摆满了书柜,书桌又围了两个书架。还是不够用,又先后在卧室和客厅增加了多个书柜。

  我原来设想,书柜里的书都竖着放一排,方便取阅,可惜后来都没有做到。书越来越多,外面又横着放了多层。每个书档全被挤满。里面是什么书,根本看不到。后来怕孩子动书柜的玻璃,又把卧室、客厅的书柜全搬到书房,这样,书房成了图书馆。一排一排,虽拥挤,还可以开门。可惜,后来杂物以及小孩不玩的大型玩具堆进来,书柜门完全给封死了,我的那些书也彻底被判了死刑。

  陆续把家里的书带到办公室。好景不长,办公室也到处是书,沙发上是书,门后面是书,洗手盆边上也是书。

  我越来越感觉到书多并不是好事:

  第一,想找的书不好找。知道自己买过哪本书,但是,真要用时,把它找出来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没有办法,只好再买一本。

  第二,“乱书渐欲迷人眼”。书太多了,这个想读,哪个也想看。想学曾国藩的“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可就是做不到。很多书看了几页就放下,又看新的书。而新书是无穷尽的,检讨自己,真正把一本书读得滚瓜烂熟还不多。

  第三,搬运太不容易。搬家公司的人一听说是书,就皱眉头。箱子大了,搬起来费力;小了,费时间。每次搬家,只要搬书,我都给他们加钱。我也经常把书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深感这确实是体力活。每次做这项工作特别是满头大汗的时候,我都告诫自己,以后一定要少买,一定要少买。

  既然有这么多坏处,我也意识到了,那就改吧。

  首先是遏增量、减存量。比如,可买可不买的不买,能从图书馆借的就从图书馆借。

  这辈子估计不会再看的书,陆续送人。我一直认为,只要送对了人,都是好书,书的价值都会得到体现。你送农村孩子一本教弹钢琴的书,他可能不感兴趣,你送他一本作文选或者字典,他会很高兴。

  我这方面做得还不是很好,面对珍藏了很多年的书,往往不舍得送,总觉得有一天还需要。

  其次,是让书“活”起来。买书是为了读书,买书不读,又有何用?读后,还要指导实践,达到知行合一。清代申居郧在《西岩赘语》里说:“能读不能行,所谓两足书橱。”值得深思。

  前段时间,我在外面学习,住的房间就一个书柜,书不多,清清爽爽,存取特别方便。没有更多的书,也迫使你只能读这些书。

  买书不是为了炫耀,读书是为了提高自己。我理想中的书房:有几个书柜,书柜里的书都放一排,不拥挤;书的质量很高,一本是一本,我读了又读,真正对我有很大帮助。

  我不想让书房变成库房。我是读书人,不是仓库保管员。

  孙卫卫,儿童文学作家,机关工作人员。主要作品有《班长上台》《熊小雄成长记系列》《一诺的家风》《小小孩的春天》《会说话的书》。曾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儿童文学》杂志十大青年金作家”称号。

  编辑:边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