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经典捆住手脚
吴学安
十五分钟、三个人、一张椅子、一把铁锹、一件血衣……由武汉设计工程学院表演班三名学生改编的话剧作品《新纪念碑》一举拿下2018年湖北高校戏剧展演活动“优秀展演剧”奖。《新纪念碑》改编自加拿大剧作家考琳魏格纳创作的话剧《纪念碑》,2000年在我国首演并引起轰动,也曾有2005年国家话剧院版问世。
经典作品以其典范性、权威性等特质吸引着观演双方,中外经典的改编与舞台呈现因其在历史与现实文化语境中的交融更是备受青睐,构成了当代戏剧舞台上令人瞩目的戏剧现象。话剧《新纪念碑》讲述的是一位饱受战争之苦的母亲梅加为寻找包括自己女儿在内的23名被杀害的少女尸体,与一名19岁的法西斯士兵斯特科进行了一场心灵的较量与人性的反思。经典文本的改编与舞台呈现弘扬了经典文艺作品的高度、人文价值和艺术品位,彰显了编导演等戏剧创作者的经典阐释能力与艺术创造力。
经典改编和舞台呈现,是从一个高度向又一个高度的呈现的转化。如果缺乏审美自主性,使得部分戏剧多下乘皮相之技,无力诠释经典原作上乘的思想意蕴,难以实现超越现实、人伦、国家、民族之上的精神关怀。而这种超越精神,恰恰是心灵建构不可忽视的精神维度。对优秀的经典文艺作品重新解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既不能轻举妄动,草率从事,更不能照本宣科,无所突破。从阐释学角度而言,每部经典文艺作品的转化都是以新的叙事方式对经典进行阐释与创造;就戏剧而言,最终的舞台呈现往往源于编导及主创团队足够的文化修养和艺术功力。
作为空间艺术,舞台上的视觉语汇,其作用不仅在于描写剧情的环境,更是一种有意味的意义符号,呈现着全剧的意义指向。成功的改编有一个基本前提,即尊重原作。经典改编与舞台呈现首要的美学原则就是忠实于原作的创作精神。批判意识和超越精神薄弱,则难以胜任经典改编与舞台呈现的重任,更难成精品艺术。时下,有很多编导热衷于当原作的“搬运工”,把经典单纯地复制在银幕、荧屏和舞台上,二度创作中的艺术创造力乏善可陈。拿来主义未必是尊重,大幅改动未见得就是背离。编导和演者对经典的尊重不是机械复制,更不是曲意逢迎或肢解,而是在契合经典精神的前提下,与原作者深度对话,是两者间的会意与神交。
经典是记忆艺术,是人文思考与审美价值赖以生存的基础。它传递着时代精神又超越时代的局限性,是民族文化的精神抵达。经典改编既要敬畏原作,更是符合艺术规律的再创造。相反,如果被经典这一“绳索”捆住手脚,就会陷入原作既有的表现方式的陷阱,往往带来经典阐释与舞台呈现的偏失而误入歧途。这种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于《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活着》《推拿》等经典名作的改编与呈现中。只有从时代的世态人心和生命与真理的永恒追问出发解读与诠释经典,重构审美,形成具有现代感的叙事方式,才有可能成为具有丰厚的社会历史内容、带着深沉的民族辎重与宏阔的人文情怀的新经典。
正如评论者所说:对战争了解不够的人,看《纪念碑》这种话剧是一堂弥足珍贵的课——和平的我们需要的不是隐藏丑陋的内心,更需要一点点埋葬它。
来源:检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