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别样的光彩与魅力
2023-08-31 09:40:00  来源:检察日报

  在中国检察剧中,总有一些特别经典的人物角色令人印象深刻。不论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主角还是配角、女性抑或男性,中国检察剧都在突破“脸谱化”创作窠臼的道路上持续前行,为勾画栩栩如生的人物百景图而不懈努力。

  从《国家公诉》到《人民的名义》,从《控辩双方》到《决胜法庭》,接续涌现的检察题材影视剧既是中国法治建设进程的直观缩影,也是检察事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更承担着普及法律知识、塑造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的重要使命。

  作为法律实践与艺术影像深度融合的文化载体,一部优秀的检察剧作不仅要从专业视角雕刻检察办案的细节与深度,还应通过戏剧手法捕获观众观剧的兴趣与目光,让中国检察好故事破层出圈“飞入寻常百姓家”。

  当前,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深入推进与影视制作水平的不断提升,中国检察剧呈现出独树一帜的喜人景象,在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指引下,细致刻画人民群众孜孜以求的公平正义,着力展现新时代检察官忠诚履职的奋斗底色,以“政法”为烛、以“文艺”为火,点亮我们心中的法治之光。

  主题呈现:紧扣法治建设的时代脉搏

  纵览检察题材剧作主题,总是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同频共振,与社会治理经验成果交相辉映,致力于诠释法治中国建设中的时代命题,实现文艺反哺与创作启发的双向互动。

  反腐败是检察剧作镜头的聚焦场域,曾诞生过一系列耳熟能详的经典佳作。《国家公诉》以我国改革开放时期为背景,真实再现了权与法之间惊心动魄的较量,用现实主义的勇气深刻揭示了反腐倡廉之路的复杂与艰辛。《人民的名义》被称为“史上尺度最大的反腐剧”,以细腻笔触结合经典场景,使官方话语对接民间逻辑,将腐败行为对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造成的危害刻画得淋漓尽致,引起亿万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展现出党中央开展反腐败斗争壮士断腕的勇气与前所未有的决心。该剧一经播出便引发收视热潮,成为十分难得的现象级检察影视作品。此外,《人民检察官》《守望正义》《飓风》《暴风法庭》等掀起的一场场荧屏“反腐风暴”,也体现了我们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反腐败必须永远吹冲锋号。

  扫黑除恶事关社会大局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心向背和基层政权巩固。《巡回检察组》以党中央统一部署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为背景,细致描绘了检察机关依法严惩黑恶势力及深挖彻查“保护伞”的办案过程,突出反映了党中央有黑必扫、有恶必除、有“伞”必打、有腐必反、有乱必治的坚定信念,有助于为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积累深厚的群众基础。

  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对防范和纠正冤假错案、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和错案责任倒查制度高度重视。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也在贯彻证据裁判规则、落实疑罪从无理念、坚持实事求是与有错必纠原则等方面作出了极大的努力。与之呼应,《因法之名》打破了国产法治剧对“冤错案件”的长期缄默状态,将纠正冤假错案旗帜鲜明地作为主题,浓墨重彩地直面展示,讲述了两代法律工作者侦办平反一起历时17年冤错案件的故事,从文艺角度阐释了“法治的意义就是永远地尊重真相”这一思想内涵。

  深化信息网络犯罪治理工作是加快建设网络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在互联网法治建设背景下,中国首部以检察机关打击新型网络犯罪为主题的电视剧《公诉》应时而生,通过精巧的剧情设计向观众揭示了网络诈骗、网络赌博、网络暴力、非法网贷等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背后的陷阱与真相,将“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一言一行均需谨慎”予以生动诠释。

  围绕检察改革展现检察工作新常态,也是近年来检察剧主题创作的重要着力点。2018年以来,检察机关进行系统性、整体性、重构性内设机构改革,形成了“四大检察”新格局。《决胜法庭》以做优刑事检察为主线,凸显了“捕诉一体”改革在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方面的优势,展现出检察官的使命与担当。《巡回检察组》则聚焦刑事执行检察工作,高度还原监狱巡回检察与派驻检察的真实场景,充分体现“巡”的利剑作用和“驻”的便捷优势,为全国观众奉上了一部凝聚检察正能量的精品力作。

  艺术渲染:增强法治剧作的观赏体验

  德国法学家拉德布鲁赫曾言:“严肃者,法术,轻快者,艺术。”中国检察剧须平衡普法教化与审美娱乐的双重功能,用艺术表达取代刻板说教,为观众带来沉浸式观赏体验。

  老百姓是要看故事的,因而如何把故事讲清晰、讲精彩始终是检察剧的思考焦点和创新关键。《沉默的真相》通过多线并行、交叠嵌套、先果后因的叙事结构,埋下悬念并层层解析,运用交叉蒙太奇的剪辑方式制造出跌宕起伏、惊险刺激的观赏效果,时刻牵动着观众的思绪与心弦。《正义的重量》采用编年体的手法将剧中人物置于历史的磅礴语境下进行演绎,书写了一部中国检察制度的发展史。《控辩双方》则利用影像闪回、微表情特写等拍摄技巧大大增强了剧集的叙事张力。这些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无不为中国检察剧增添了别样的光彩与魅力。

  在中国检察剧中,总有一些特别经典的人物角色令人印象深刻。《人民的名义》详尽叙述了祁同伟从寒门学子到缉毒英雄再到贪腐政客的人生轨迹,刻画出一个复杂悲情而又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沉默的真相》中,检察官江阳为了伸张正义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促使真相公之于众,让黑恶势力被一网打尽,深刻展现了“纵使长夜难明,有人舍命燃灯”这般惊心动魄的力量。《国家公诉》《女检察官》《公诉》重在以女性视角阐释法治议题,精心塑造了坚毅果敢的叶子菁、春风化雨的江鹭、严谨亲和的安旎等众多优秀的女检察官角色,并将女性的温柔与坚定作为推动全剧发展的关键动力。不论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主角还是配角、女性抑或男性,中国检察剧都在突破“脸谱化”创作窠臼的道路上持续前行,为勾画栩栩如生的人物百景图而不懈努力。

  情法关系的复杂演绎往往成为检察剧作的难点与亮点所在。《人民检察官》中,夏静茹面对恩情如山的养父依然选择铁面无私地将其绳之以法,在情法冲突的艰难考验下守护住正义的底线。而《决胜法庭》中,高剑深谙法律不是冰冷无情的机器,其通过审查起诉中的能动司法妥善处理“双胞胎案”,在情法交融中彰显司法公正、释放司法善意、体现司法温度。这些情节无一不是“法不容情亦有情”在剧中的人性化解读与艺术化呈现。

  一部颇具市场竞争力的检察剧必然离不开主创团队的匠心制作。在《人民的名义》中,编剧周梅森曾长期深入各级检察机关体验生活,与办案检察官采访交流,以期获得可供详细分析的第一手真实案例;许多老戏骨演员在一天拍摄了二十几场戏后,晚上回去仍然坚持做功课、背台词。在《人民检察官》中,北京多名检察业务骨干利用业余时间逐字逐帧地审核剧中的办案情节;最高检有关部门也从法律专业化、司法规范化等角度提出关键性修改意见,进行全方位严格把关。在《因法之名》中,编剧赵冬苓为写好剧中的法律细节,潜心钻研了数版不同时期修订的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导演及剧组工作人员也在场景布置、道具安排、音画效果、后期剪辑等方面精益求精。主创团队于幕后辛勤挥洒的每一滴汗水都终将凝聚为闪耀时代的精品力作。

  特色彰显:关注法治社会的实践动向

  检察剧是一种典型的行业剧,这一性质决定了其最大的特色在于兼容并蓄“行业”的法律专业性和“剧”的现实观照性,既要紧密贴合检察工作实际,又需及时回应人民群众关切。

  专业性是法治题材创作的立剧之本,是普罗大众了解检察综合职能的艺术之窗。《决胜法庭》以审判为中心,真实反映了公检法三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诉讼机制,展现出检察办案的规范流程,带领观众一同体验在层层迷雾中寻找线索、审查证据、分析案情、适用法律的思辨过程。《公诉》则展示了检察机关以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提高诉讼效率、以检察听证制度促进民事争议实质性化解等新时代检察工作的新发展。这些检察剧均凭借生动的故事将专业化内容有机串联,让硬核的司法改革“贴地飞行”。

  智慧检务在推动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开启了检察剧内容探索的新篇章。《真相》作为全国首部检察技术题材悬疑剧,着眼于痕迹检测、电子数据、司法心理、声像等司法技术,凸显了技术性证据在司法实践中的重要性,展现了新时代检察技术人员的专业本领和独特风采。《人民检察官》中运用到的读瞳术、人脸识别联网侦查等先进侦查手段,能够使案件中的棘手难题迎刃而解。检察智能化发展应用如此迅捷有效,引发众多观众赞叹“科技强检”战略的非凡力量。

  司法实践是检察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公诉》以最高检制发“六号检察建议”为背景,以检察机关打击新型网络犯罪十大典型案例为原型改编,关涉网络黑灰产业链条整治、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等新兴议题。《你好检察官》则精心取材自曾经引发社会热议的杀妻骗保、正当防卫、校园霸凌等真实案件。扎根现实土壤、直击社会热点、贴合百姓关切,是中国检察剧赢得广泛受众认可的关键密钥。

  温暖现实主义风格起笔专业而落脚在有烟火气的日常点滴,为检察剧创作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你好检察官》反映了青年法律工作者在职业道路上的成长困惑与蜕变经历。《归去来》中六位主人公面临亲情、友情和爱情的艰难抉择仍然不忘初心,努力从生活的斑驳中探寻直抵人心的理想之光。这些“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成长影像最是以人文关怀和世间百态打动人心。

  未来展望:拓宽法治题材的创新思路

  中国检察剧在数十年的创作发展历程中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存在有待改进之处:其一,部分剧集于前期耐心铺设错综复杂的悬念,但到后期却急于借“神来之笔”解决难题;其二,检察剧数量虽与日俱增,但真正具备社会影响力、市场竞争力且能够同时赢得各方肯定、业内口碑和观众喜爱的佳作较少;其三,检察剧内容主要局限于刑事检察领域,鲜少涉及民事检察、行政检察和公益诉讼检察,创作广度仍有待进一步拓宽;其四,一些剧作的宣传腔比较浓厚,人物塑造也稍显生硬。

  法治发展日新月异,艺术追求永无止境。展望未来,中国检察剧的创作首先应在观感上打破千篇一律,在心态上摒弃急切浮躁,在艺术上保证精彩完整;其次,在主题选取、价值认同、审美期待、制作宣传等多方面,寻求受众市场的最大公约数;最后,应拓宽思路、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密切关注司法改革动向和社会热点议题,全景式、立体化、动态化跟踪反映检察工作新常态和中国法治建设新发展,让观众透过荧屏真切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编辑:吴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