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黄河笙歌
2025-04-30 10:49:00  来源:检察日报

兰州深安黄河大桥

  西起西柳沟,东至桑园峡,黄河在兰州城里是五光十色的。

  站在高高的观景台上,隔着河面上氤氲的气雾,黄河的过往与兰州的前世若隐若现。那个热血沸腾年代留下的工业黄金时代的余温渐渐消退,物质生活的丰饶让人们开始对生活有了更多的想法,改革开放的东风带来的除了潮起潮涌的无穷活力,还有全新的消费体验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这座城市顺应了河流的走向,二十多年前,似乎是不经意间,一艘又一艘黄河趸船,挤满了黄河两岸。

  趸船,原本是一种固定在岸边、无动力装置的矩形平底非自航船,它的作用大体相当于浮动的码头,用于船舶停靠、上下旅客和装卸货物。因为没有动力装置,移动时需要拖船或其他外力协助。而一夜之间挤满黄河的趸船,却有了新的功能——浮动的餐厅和歌舞厅甚至旅馆,让仓储、贸易和生活、娱乐四位一体。趸船一般长四五十米,有的甚至上百米,连底舱共计三四层、五六层,高出水面超过一二十米。夜幕降临,彩色黄河别样绚丽,一艘艘灯光闪烁的趸船,像是在黄河上撒下的一朵朵彩色的花瓣。约三五好友,登上趸船,泡一碗三炮台,呷几口啤酒,纵声开歌,打牌玩乐,在黄河上吃饭、睡觉、娱乐,拥浪而眠,听涛而歌,成了兰州市民的一种风尚。这是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们甚至是不少远道而来的客人再熟悉不过的场景了。

  一位哲人说过,大河是生命悲伤之源。黄河的命运某种程度上就是人的命运,黄河边上那些有头脑的人,把“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理念用到极致。随着黄河风情线的规划建设,他们敏锐地捕捉到了商机——建趸船。他们的制胜法宝就是走在政策和法律的前面,按什么规制建,建多大多高,建在什么位置,全部都是自己说了算。敢想就敢干,果如他们所预想,随着一连串锚链的碰撞声响,一艘艘黄河趸船,被巨大的吊车投入河中,螺栓一安装,内装饰告罄,一场娱乐风暴随即从这里掀起。不用打广告,人们口耳相传,不约而同趋之若鹜,大大小小的黄河趸船个个生意火爆,人满为患。业主乘势而上,尽力延展其可能性,先是经营茶社、咖啡屋,随后延伸有了餐馆、游戏厅、桑拿房、歌厅等等,内容越来越丰富,情调越来越讲究,攀比、竞争的风气甚嚣尘上,豪华型趸船一俟诞生,马上鹤立鸡群,以贵宾会员的形式与其他趸船远远拉开了距离,也拉开了等级。五层的诺亚方舟夜总会就是其中之一,人流如织,笙歌不断,拥有它的会员成了身份的象征。

  黄河趸船生意红红火火,数量也如雨后春笋,一觉醒来又冒出好几个。喝啤酒的人一边纵情高歌,抒发自我悲欢,一边随手将酒瓶扔进黄河。黄河喊没喊疼他不知道,他只知道他的激情风华正茂。似乎,没有人关心趸船有没有厨余垃圾和废水处理的设施,也没有人过问厨间的油污和厕所的秽物能不能倾倒到黄河。似乎这一切理所应当,似乎黄河天生就是天赐的垃圾场,霓虹灯下,黄河趸船上或缠绵悱恻或豪迈激越的歌声,掩盖了黄河如泣如诉的悲伤。

  白塔山索道下站码头的河滩上,是黄河岸边人流量较大的近水广场,黄河铁桥跨过滔滔黄河,那几年,这里常有四五艘趸船经营,其中最大的两艘高大矗立,大有欲与中山桥一比高下的样子。它们长期停靠在黄河岸边,占据河道,阻隔着河水排洪,船下日积月累的垃圾层,拌合着黝黑发亮的淤泥,填埋在大趸船和周围十几艘游艇间隙,阻断了河道流水。不仅如此,大多数趸船仅凭几根直径四五厘米的钢丝绳绑在一个五十厘米见方的水泥墩上,承担起了重达三四百吨的大船和一船客人的安危,而其中有一两根还常年浸泡在水里。某年,一条牵拉固定于岸边的趸船钢丝绳忽然在大风中被扯断,趸船冲向黄河岸线桥体,导致桥墩受损。幸好是大风,如果遭遇一场大洪水,那几根钢丝绳显然无力承受,要么船毁人亡,要么就砸向下游大桥桥墩,或者对下游水库造成影响,后果不可想象。

  有人用数据做过测算,黄河流量一旦达到每秒三千立方米,就能将沿河滩地全部淹没,趸船自然也就全部被冲走。这个看似偶然的事件,隐含着必然的悲剧因子。

  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出台了,更重要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这一直接指向黄河的尚方宝剑亮起了光明的利刃。这些趸船才如胡乱冲撞的野狼,被法律的猎枪所指,政府及时提出了“谁审批,谁负责”和“去餐饮化”的原则。但是,巨大的经济利益像一座大山横亘在这把利刃和这些趸船之间,新建的源头审批制度虽然把住了关口,照旧经营的船主也口头答应内部整改,增加污水收集处理系统,改造内部和亮化灯光,但转过身去,依旧我行我素。庆幸的是,爱黄河的人多了,市民的环保意识增强了,他们既希望在趸船上亲河观景,又对环境的舒适度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人们看到趸船乱排放污水、垃圾,油污污染沙滩,不仅举报,还带头弃船,让其失去生存环境。让黄河人更懂黄河保护法,一些环保专家、城市规划师纷纷站出来发声:“兰州趸船这种简单原始的模式如果继续下去,不进行改造,那就是贴在母亲河脸上的一个疮疤。”“时代的变迁不断催促城市的改变,即使是小小的一艘船,也能折射出兰州发展的影子,要突破旧有的瓶颈,打造一个全新的兰州,任何一点,包括一艘趸船,都是兰州的面子,必须像女人化妆一样做精做细。”

  别看小小的一艘趸船,一有风波就能牵动六七家单位——一艘趸船从建成到使用的前前后后要涉及交通、海事、水运、水利、城管、规划、物价以及黄委会、防汛办等多个部门。大家在船上只顾着喝茶,哪里想到其中的复杂。所以,上下合力,办法想了不少,但改进难度依然很大。一年时间,27艘趸船仅拆除一艘。行政整改工作滞后,眼睁睁看着一些废弃物时不时在河面漂浮而听之任之,无能为力。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终于,中央环保督察组亮剑发声,针对黄河干流趸船问题,提出了加大整治力度、保护黄河岸线资源、确保行洪安全的强硬要求。2022年,兰州市检察院介入,依法立案,开展公益诉讼调查,向交通、水务部门发出检察建议。到2023年11月底,随着拖船的一声汽笛鸣响,二十年来停靠黄河边上的17艘趸船被拖离锚地,在交通、海事、公安等部门多艘执法艇的“护送下”,最终在指定地点全面拆解。

  “现在的黄河水为什么这么清澈,这都是法律的作用,这是依法治河取得的看得见的实实在在的效果。”谈起这段往事,参与这起案件办理的兰州市检察院第六检察部主任张磊很有成就感。张磊是个热爱黄河的人,每天清晨上班,他都要在黄河边上走一走,看一看。早在四年前,他在兰州市红古区检察院担任检察长时,就曾依法处理过一起湟水河道内巨型建筑垃圾破碎清理的案子,彻底解决了困扰甘肃和青海两地多年的顽疾,保障了河道安全。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黄河检察官”。

  游弋在大江大河上的船是大众休憩的场地,登上它能使人油然而生一种亲临山水的惬意。从人的角度来看,最早的人类逐河而居,同今天的动物没有什么两样,但是,科技的发展与创新使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生活,这个过程就叫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社会进步要素之一的法治,终于在黄河身上体现出了它的巨大威力。今天的人们深知,绿水青山不只是大自然的恩赐,更来自人类的行动。如今,像张磊这样的老兰州居民都纷纷站出来充当了黄河污染的监督员,兰州的黄河变得清澈得有些不像是黄河了。

  河流也像法律,总想把一切沟壑找平。它纳百川聚拢而来,不择曲折挥洒而去,不拒细流,不舍大地,以一种与生俱来的从容和坚定,在四十多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画卷里,谱写了国家“江河战略”法治化的生动篇章。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协副主席)

  编辑:吴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