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中,投票是发扬民主的重要方式,干部提拔、评优评先等很多工作中都有投票环节。投票是个好办法,但如果操作不当,票也可能会投“歪”。这几天,围绕美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NBA)一项评选的争议,让我对此有了更深体会。
5月11日,NBA球队多伦多猛龙队宣布,球队主教练凯西下课。而就在前一天,他刚刚拿到“教练协会年度最佳教练”奖。这一奖项由30支NBA球队的主教练投票选出,获奖后的凯西表示,“由同僚们送上这样一份荣耀,真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喜悦”。遗憾的是,这份荣耀并没有帮他保住饭碗。在球队老板眼里,“最佳教练”头衔“分文不值”。这是凯西的尴尬,也是这一评选的尴尬。
猛龙队常规赛战绩东部第一、全联盟第二,凯西的执教水平毋庸置疑,但衡量一位教练水平高低、成功与否,常规赛表现只占很小一部分,真刀真枪的季后赛才是试金石。恰恰在季后赛,凯西暴露了执教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巨大缺陷,东部半决赛被骑士队4?0横扫,从教练到队员,被打出心理阴影。在球队和个人近乎灾难的季后赛表现面前,凯西获得最佳教练,的确难以服众。
凯尔特人队主教练史蒂文斯一票未得,是这次评选的又一巨大争议。海沃德、欧文两大绝对主力相继因伤赛季报销,史蒂文斯带领一帮“生瓜蛋子”闯进东部决赛,其捏合球队、临场应变等能力令人赞叹。在此次评选中,除了获奖的凯西,另外7位主教练也获得了来自同行们的选票,有的球队连季后赛都没进,而史蒂文斯却是一票未得。
也许会有人说:“任何评选都是主观的,谁当选都免不了争议。现在有人认为凯西不配,为史蒂文斯鸣不平,可如果当选的是史蒂文斯,争议未必比现在小。”我同意。一项评选,只要投票者没有受到操控,按照自己意志投票,任何结果都应受到尊重。不过,最佳教练当选第二天即被解职,评选的公信力值得怀疑。检讨一下背后原因,不无价值。
问题出在投票主体上。NBA每年都有包括最佳教练在内的多个奖项评选,有时也有些小争议,但基本能赢得各方认可。这是因为,这些奖项由媒体记者投票选出,他们的中立地位决定了结果更有公信力。而“教练协会年度最佳教练”,由30支NBA球队主教练评选。同行更懂行,也更能明白坐在这样一个位置上会面对怎样的压力和挑战,但关于同行,还有一句话:“同行是冤家。”
“冤家”,不是指的“你死我活”,而是说他们之间存在竞争关系:都在教练位子上,在球队战绩层面竞争;哪天有人下课了,重新就业找饭碗,则会存在工作机会上的竞争。和把票投给一个能力相对平庸的同行相比,选一个能力更强的,给他戴上光环,可能会让自己在现在或将来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境地。一旦部分教练打起这样的“小九九”,评选会被带偏。也就是说,30位主教练投票,是这一评选的“先天不足”。
选最佳教练出点偏差,后果不至于特别严重。一是因为,体育比赛本质上属于娱乐范畴,对评选结果不认可,一笑了之也就是了;二是可以很快“纠错”:你们评他是最佳教练,球队老板不认可,照样下课。但在社会生活领域,一旦出现类似问题,又不能很快纠错,后果就要严重得多。
现实中,多数投票结果反映了民意,但也出现过“逆淘汰”等问题。同样是票决,投票主体划定范围不同,结果可能迥异,这样看,民主要真正发挥功效,“让谁来投票”殊为关键。具体到同僚投票,结果并非完全没有参考价值,但考虑到里面可能掺杂了私心,使用应更为慎重。
(作者李曙明系检察日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