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发布《广州市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AED)配置规范(暂行)》(下称《规范》),自2024年8月1日起实施,有效期为3年。《规范》提出,广州将按照3-5分钟内获取AED并到达现场为原则进行配置。同时,AED应安装在显眼、易于发现、方便取用的位置,不得上锁、不采用扫码开启。
医学数据统计显示,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人数多达54.4万,是世界猝死人数最多的国家,平均每分钟便有1人死于该病。AED被称作“救命神器”,这些年每次发生因心脏骤停或急性心梗导致的意外事件,舆论都会针对AED展开相应的讨论。其中一个焦点就是,对于“救命神器”的配置、使用等问题,各方一直希望能尽快形成一套规范,此次《规范》的发布,意味着AED的规范问题在广州基本得以确立。
在经历摸索后取得共识,继而获得了今天的一纸规范,其中有关AED的一些原则问题值得关注。
比如说,在什么场所应该配置AED。印象中过去讨论比较多的场所是地铁,因为人流密集,而且国内很多城市地铁都发生过因心脏骤停或急性心梗导致的意外事件,有的救援及时得以脱险,有的则因为种种原因错过救援,最终发生悲剧。所以地铁配置AED的呼声一直最高,国内各大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近年都在加速配置。2021年底,广州地铁已实现AED设备全面覆盖地铁线网各站点,但显然还有很多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同样需要配置AED。
此次《规范》给出应当配置AED的公共场所包括政务服务大厅、大型交通设施、娱乐休闲场所、大型商场、学校、养老服务机构等,由此可见,AED今后将成为一种基础应急设施,覆盖范围会越来越广。
其实,AED布置在什么地方,最终指向的不是配置规范而是一个配置数量的问题。是局限在少数地方,还是在人流相对多的公共场所都配置,最终会影响配置的数量。据媒体报道数据,目前各国每10万人配有AED的数量存在显著差别:美国、挪威、丹麦等均逾300台,日本逾500台,荷兰逾600台。目前,我国每10万人配置AED数量仅为15台左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配置数量会影响相应成本,这就衍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即由谁来埋单。深圳的模式是由政府财政出资购置,北京和广州过去则是主要靠慈善机构或企业捐赠。一旦配置范围扩大,是否要确立新的模式,是接下来需要解答的。
《规范》在配置管理环节的提法也很受关注。现实地说,即便AED的使用规范得到大范围传播,也不可能让每个人都学会相应的使用技巧,可能今后参与急救的人主要是公共场所的相关工作人员,但这并不是排除了公众参与急救的可能性,也意味着AED必须保持开放,就像《规范》提出的,要方便快捷开启,不得上锁、不采用扫码开启。
“救命神器”要发挥作用,关键是要争取在“黄金时间”内施救,要达到这一目的,一方面要广泛配置AED,另外就是让最合适的人参与施救。而所谓“最合适的人”,除了懂得施救技巧,还有就是距离最近。完善了这方面的规范,遵循让“最合适的人”施救的原则,“救命神器”的作用就可以实现最大化。如今,AED的公众知晓度已经很高,相信随着在公共场所越来越普及,AED的救助效率会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