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大集去喽!”1月21日是腊月二十二,北方小年的前一天,早上8点03分,6419次列车在通州西站鸣笛启程,带着一股浓浓复古怀旧风,东风4D型内燃机车拉动3节绿皮车厢,载着许多兴致盎然的北京市民奔赴河北赶大集。鹰手营子、六道河子、新杖子、上板城、上板城南,6419次列车有5站出站就能逛上大集。如今,这趟开行了65年的公益“慢火车”,成为“新网红”。(1月22日《北京日报》)
公益性“慢火车”,是以服务沿线居民出行、赶集、通勤等为主要目标的非营利性旅客列车。这种不计成本小账、兼顾“民生”大账的行为,体现着中国温度、传递着人间温情。
其实,这列开行65年的6419次“慢火车”,只是全国公益性“慢火车”的一道缩影——新疆一列7557次“慢火车”,是沿途学生的“校车”,也是农牧民外出务工的“班车”;山东一列7053/7054次“慢火车”,途经15个古村落和6个特色小镇,见证乡村旅游。可以说,每一列“慢火车”,都体现了铁路以人为本、温情便民的深切关怀。
公益性“慢火车”,是乡村“致富车”。国家以实际行动为“慢火车”沿线地区谋发展,沿线居民自然也会以真心回馈——售卖新鲜绿色无污染的蔬菜瓜果、货真价实的农特产品等。也正因如此,形成一种“销售东西越来越有保障-赶集人越来越多-村民钱包越来越鼓-销售东西越来越有保障”的良性循环,若能如此反复下去,各方都是受益者。
公益性“慢火车”,也扮演着“民俗文化传播使者”角色。从华北平原到西北边陲,从大别山区到秦巴腹地,从土家苗寨到雪域高原,81对“小慢车”,遍布全国21个省区市,将35个少数民族地区紧密团结在一起。“慢火车”承载着文化精髓,引领乘客饱览绝美风光、体验淳朴民俗、感受人文气息。
公益性“慢火车”看似慢,但在为民服务的道路上一点也不慢。目前,很多公益性“慢火车”已经完成升级改造,在列车内增加空调设备,乘客既可以冬燃煤取暖,又可以夏风扇纳凉。服务品质跃升同时,“慢火车”亦在探索创新服务模式,部分地区巧妙融合“慢火车”与旅游,开创旅游新风尚,为地方经济与沿线居民增收注入新活力。
社会快速发展的道路上,依旧需要慢下来的情怀。希望,“慢火车”能够托起沿线居民稳稳的幸福,铺筑一条民生“幸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