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风如春雨,家训是泥土,孩子如幼苗,只有在家风家训的哺育下,他们才能茁壮成长,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人。家风如细雨,润物细无声。家风,播下了一种行为,收获了一种习惯,播下了一种习惯,收获了一种性格,播下了一种性格,收获了一种命运。家风家训是对一个家庭传承的风气、风格、风尚的总体概括。 生活中,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性格特征、道德素养、为人处事等,无不烙上家风的印记。家风虽是一家之风范,却是铸造子女成才的熔炉。家风就像一棵树,一棵枝叶如盖的百年大树,子子孙孙都在它的荫蔽之下。从古至今,文化家庭都讲究“家风”的传承,在泱泱数千年的华夏文明之中,随时可现,处处可寻。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素来重视家教。注重家风建设是我国历史上众多志士仁人的立家之本,历史上见诸典籍的家训并非鲜见,为后人称颂的比比皆是。从古至今,颜之推《颜氏家训》、诸葛亮《诫子书》、周怡《勉谕儿辈》、朱子《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等都在民间广为流传,闪烁着优良家风的思想光芒。历史上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卧冰求鲤”、“鹿乳奉亲”、“芦衣顺母”、“涤亲溺器” 等等,同样展现着优良的家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等教子中的古训至今为世人尊崇。良好家风不仅对自己有利、对子女和家人有利,也逐步影响着大众的道德水平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三国时期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是一位注重家庭教育的典范。在家中,司马氏父子之间严格按照礼仪相处,秩序井然,这是对传统礼仪的一种坚守。在司马防家中,仍能保持儒家所倡导的礼仪,这就是家风的影响力——不随时而变,靠治家者的自觉,维护他们所认同的价值。 另外一个鲜明的例子便是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他的一生可以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概括。他严于律己、严于律子,他的儿子诸葛瞻便是代表,为蜀国战死沙场,这便是家风门风潜行的伟大力量。 在我的家中,家风便是以仁待人、以德侍人。优秀的家风并不是高深、玄奥,令人感到不着边际的大道理,而是浅显易懂的融合与传承。树立端正的家风,继承优秀的家规家训,是值得弘扬的民族文化。
(作者单位:江西省靖安县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