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财为草,以身为宝
小时候跟随父母在乡间劳作,最有趣的是春天拔麦田里的野草。拔草间父母谈了许多人生的道理,印象最深的是父亲讲的“以财为草,以身为宝”这句古训。
父亲告诉我,地里生长的有庄稼,也有各样的野草,但野草结不了粮食,还吸收麦田的养分,不能让它疯长,不然会影响麦苗。他说,其实钱财与我们就如同野草与麦苗。钱未必能提升人的价值,有时反会拖累人的健康。所以,要把钱看成野草,不要为了追逐钱财而累垮身心,更不值得用生命去换取。
父亲的这番教诲我铭记在心,在后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我时刻保持着警戒之心,远离各种名利场所,独守一片静心之地,生活过得悠然自得。“腰缠万贯,每日不过三餐,广厦千间,夜寝不过六尺”,视钱财为野草,洁身自好,方能坦然面对一切,不为利所诱,不为名所惑,不为情所困。
(屈青慧 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检察院)
不要把制服弄脏了
每次穿上制服去提审、开庭、开会时,耳边总会拂过妈妈的那句话:“不要把制服弄脏了。”
还记得第一次穿上属于自己的制服,回家给妈妈看。妈妈仔细地打量着穿制服的我,又整理了我的领带和衣领,嘱咐我说:“不要把制服弄脏了。”很普通的一句话,却让我突然回忆起20多年前的那一幕。那天晚上,妈妈带我去邻居家串门,回去的时候我又困又累。于是妈妈把我背在背上,边走边说:“你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哦,什么时候能享你的福哦。”如今我长大了,穿上了检察制服,妈妈的嘱咐和那时候一样温馨。
我知道很多关于廉洁的名言警句,也参加过很多次警示教育会,然而,最让我念念不忘的,还是妈妈对女儿的那份真情和期待,还是她给我整理制服时说的那句“不要把制服弄脏了”。这句话,时刻提醒着我,做一个清清白白、干干净净的人。
(郑挽娣 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检察院)
父亲的反复叮嘱
在父亲的眼里,即便早已过而立之年,我仍是个长不大的孩子。每次回老家或打电话,末了他总要“唠叨”一句:“你单位性质不一样,一定要珍惜,自己要硬气。”
2009年,我考进检察院,父亲的喜悦溢于言表,从未想到自己的儿子也能吃上“公家饭”。但高兴没多久,他又开始“唠叨”了。父亲没有多少文化,讲不出什么名言警句,只是反复叮嘱我做人要正直,做事要认真,不能违反原则……在他眼里,检察院是一个神圣的地方,生怕我会让它蒙羞。
我的家庭很普通,经济上父母给不了多少,但有一点让我非常感激,他们用一句句看似“唠叨”的话,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让我学会慎独慎微,绝不越雷池一步,这是我一生宝贵的财富。
(俞文杰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检察院)
公家的东西不可私用
父亲当过一二十年的乡镇中学校长,如今已退休快二十年了。
记得我在父亲任职的学校读书时,家里条件不太好。一次,我对父亲说:“学校有很多工具书闲着,能不能拿几本回来给我用,等毕业时再还回去。”我是希望给父母省钱,却没想到父亲听后非常严肃地告诉我:“你记住,公家的东西不可私用!哪怕是闲置的也不要惦记。”说着,他拿钱给我,叫我自己到书店买书。
刚工作的时候,有天晚上,我把单位的手提电脑拿回家。父亲问我电脑是哪儿来的,我随口说是公家的。父亲又严厉起来:“告诉过你,公家的东西不可私用。你明天赶紧拿回单位去。”我忙向他解释,说电脑是借回来写材料用的。父亲的脸色这才缓和下来,又叮嘱我用完赶紧还回去,不要让家里其他人用。
后来,在工作中接触到很多贪腐案例,我逐渐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公家的东西不能私用”,如今也成为了我恪守的准则。
(邹顺平 福建省华安县检察院)
父亲常说“当心点儿”
我出生在苏北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一辈子正直忠厚,从来不与人争私夺利。
从事检察工作之前,我曾是一名在西藏空军部队工作16年的边防军人。刚进部队那些年,父亲每隔三两个月总会给我写封信,反复强调要遵守部队纪律,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后来,有了电话和手机,父亲每次来电话,都提醒我凡事要“当心点儿”,他说,你是党员、又是军人,不同于普通人,做事、交往一定要注意分寸、守住底线。
前年年底,当父亲得知我转业后即将走上检察岗位,很是高兴。他又说,检察官在咱老百姓的心目中,就是公正、廉洁的代表。到了检察院,你更不能知法犯法,更要时时处处“当心点儿”。
“当心点儿”,是父亲的叮嘱,简单却寓意深刻。这么多年,遇到事情时,我总是会多想想是否恪守纪律规矩,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是否对得起自己的初心。
(张传杰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