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与地坛》有感而作
2018-04-10 15:39:00  来源:正义网  作者:陈炜

  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只有地坛因为一个作家的缘故,更负盛名。地坛,这个历经风雨而安稳伫立的古园,承载着作家史铁生生命历程中不可替代的十五年。十五个春夏秋冬的流转,史铁生的轮椅轧过地坛的每一寸土地,坍圮的高墙、苍幽的柏树、啁啾的飞鸟、亘古的落日……四时变幻的景致一一镌刻在他脑海里。热爱歌唱的青年、捡小灯笼的女孩、风雨无阻散步的夫妇、想改变命运的长跑运动员……每一个鲜活的人儿都演绎了一段令他难忘的故事。而所有的这些风光景物和冷暖人情,又都被史铁生以深沉而优美的文字记录下来,几经传颂,从而成就了如今这般文学气息氤氲的地坛。

  但对史铁生而言,却是地坛成全了他。无数个日日夜夜,史铁生都在地坛之中无休止地拷问着摧残他身体的上帝,几近疯狂地探寻着生与死的意义,而地坛则安安静静地守候着他,任由他无可安放的魂灵四处宣泄。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让这个因病致残而脾气暴躁的年轻人彻底安静了下来,开始摆脱枷锁,思考起了有关形而上的一切事物,而这些思考终在某一天给予了某些人活下去的力量。对于地坛的喜爱,史铁生曾说到当有一天他不得不长久地离开它,他会怎样想念它并梦到它,又会怎样因为不敢想念它而再也梦不到它。

  每次翻开《我与地坛》,总是会兀自想起《孺子歌》中的词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人生天地间,生命形态不尽相同,有美的自然就有丑的,有生而富贵的也不乏一生贫困的,有身体健全的也有不少残缺不全的。正如这沧浪之水,或清或浊,令人琢磨不透。我想,对史铁生而言,残缺的身体无疑就像是浑浊的沧浪之水,甚至于可以说是一潭死水,面对这潭死水,他想过最多的是让它彻底干涸,挥发于天地间。直到他走进地坛,徜徉在这片以热烈的姿态荒芜着的古园中,剖开自己的心神,直面生死、自然、轮回、信仰,或许是某一瞬间,也或许是整整十五年,他终于明白了这具残缺躯壳存在的意义——他说道,如所有人都是健康、漂亮、聪慧、高尚,那这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条死水,所以苦难也是有存在价值的,就如沧浪之水,无论是清澈还是浑浊,都有它相应的作用。而对于那些听任上天安排,充当苦难角色的人们,他又宽慰道: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当看透这些以后,史铁生的沧浪之水开始重新涌流,汩汩不绝,将他内心的挣扎与不甘清洗殆尽,同时也让无数与他境遇相同或者不同的人都能在他的生命河流中饮一瓢静心宁神的上善之水。

  以前读《我与地坛》,总以为史铁生描述的地坛就在北京,直到四年前去北京,路过安定门外大街,看到地坛公园里边熙熙攘攘的人群,我才恍然明白那不是史铁生书中的地坛,那只是个公园而已,真正的地坛在史铁生的心里。是啊,那一瞬生与死的顿悟,那一刹闪光的思维花火,那一颗充满哲思的灵魂,又怎是现实的物质世界可以承载的?面对人生中最不幸的转折以及最无法平息的伤痛,因为有了这座长存于心底的地坛,史铁生才能将这一切用温和平易的语气书写出来,不带有任何声嘶力竭的窘迫。

  史铁生是不幸的,因为命运给予他的不公,但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找到了自己精神的地坛。我们中的许多人,避免了史铁生的不幸而生有健全的身躯,但也缺少了他的那份幸运而找不到自己的那座地坛,以至于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变成了只会追名逐利的欲望机器。而机器又怎能比鲜活的人有趣呢?即使那只是个终日坐在轮椅上的人。

  (作者单位:广东省大埔县人民检察院)

  编辑:边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