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书屋:初心中的坚守
2018-04-20 09:32:00  来源:检察日报  作者:刘梅

  如果不是按图索骥,许多人断不会想到北京第一家民营书店三味书屋就隐匿在繁华的西长安街与佟麟阁路交叉口,半地下的二层古朴建筑在高楼丛林中间显得有些特立独行,很像书店的主人“老李夫妇”,安静,优雅,不卑不亢。

  近年来,受电子图书、网络平台售书等影响,身边的不少书店陆续关闭,看着喧嚣中的“三味书屋”几个字,记者心中涌动着欣喜与感动。

  书店有两道门,第一道门的“三味书屋”木制门匾,在绿意掩映中古朴静谧,记者撩起门帘步入,看到一侧墙壁贴满了便签,记录了书友们在不同时间、用不同笔迹、留下的不同感悟,有励志有感激;另一边白色展板上的十多张A4纸,密密匝匝记载着书屋举办过的数百场周末讲座,涉及经济、文化、宗教、民主自由等主题,表达着“书是为了被束缚的思想而存在”的理念。再抬头,遒劲的“德不孤必有邻”几个大字,仿佛是店主人的宣言。进入第二道门便是书店,设计空灵,错落有致地摆满书架,像个大书房。店主人老李介绍,这里是北京最早举行作家签售、小型音乐会、各类学术研讨讲座的书店,曾多次接待外国访问团,“我们还给外国友人举办过婚礼。”他说。

  据悉,店名取名“三味书屋”是因为刘元生、李世强夫妇的父辈与鲁迅先生的友谊渊源,同时他们也想让这里像当年邹韬奋先生的生活书店一样充满文化追求和人文情怀,那四个字为黄苗子先生题写。书店是个文化窗口,老李反复强调。

  两道门将气浮心虚、焦躁不安挡在外面,让人迅速找到安静与闲适。店内的书籍是主人精心选择的,找不到流量作者,更没有鸡汤励志书籍。书籍摆放的方式上可以窥见摆放者的意图,艺术、人文、宗教、金融,各类诗词歌赋被分门别类整齐码放,让人一目了然。店内的白炽灯光不是很亮,倒是书上崭新的塑封闪着点点光晕。书店里最外圈的墙上挂满了老李夫妇曾经参加的各类文化活动的合影,照片下一垛一垛艺术杂志绽放着美术品特有的鲜活色彩,和照片上的面庞互相交映。人文和责任,让这里成为众多书友喜欢来的地方,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奇迹,不少人这样说。

  “北京正在建设文化中心,必将对全国文化建设起着引领和示范作用,书店是必不可少的,应当鼓励和发展。”老李这样诠释,“书店是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的内容和载体,现代书店的含义不是单纯卖书的场所,不应是纯商业行为,而应该是社会的公共平台,成为大家提供交流思想讨论问题的窗口,藉此逐渐培养社会责任,提高公民素质。”

  记者发现,书店二层原有的茶座已关闭,“2012年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就不搞讲座了,”老李有些黯然,“我们的各种文化活动曾经很热闹,配合国家大政方针,推动改革,授课老师在这里分享研究成果,投身社会关怀,启迪思想。”活动多,参加的人多,图书销售也多了。失去这个盈利来源后,书店有时每天的销售额连电钱都挣不回,“不赔钱就可以了。”老李温和地笑道。原来,房子是老李夫妇在30多年前购得,不像其他书店存在房租压力,创办书店初衷也不作为谋生手段,目前他们尽量压缩开支,店员由两人减为一人,营业时间由全天改为每天中午12点至晚7点。“虽然也有迷茫,但书店不关,就是坚守。”他说。

  一个城市的文明建设体现在哪里?老李给记者讲述了一件令他汗颜的事——

  那年,以色列驻华大使来到书店,他很骄傲地对老李夫妇讲:“我们以色列国土面积很小,但走在街上,一家挨一家都是书店,我们在全球的阅读量第一,人均每年67本。北京很大,可是走到街上,一家挨一家的全是饭店。”老李很有感触:“书店是社会进步的窗口。”

  如今,已过杖国之年的老刘、老李夫妇依然顶着朋友们“死不改悔的乐观派”的评语,依然每天来到书店,跟熟识的书友打招呼,还会亲手为购书人在新书上盖下三味书屋的印章,红彤彤的朱砂煞是醒目。每一位书友购书离开时,老李总是微笑相送,“谢谢光临!”“有那么多喜欢书的人给我们鼓舞,我们很欣慰。我们年岁大了没有那么多欲求,这个书店还要继续下去,能开多久开多久。”老人的话让记者内心充满感动。

  曾记得有人这样定位书店:“书店相对于一个城市,书相对于一个人,都是一种解决孤独的方式。”

  如果书是点燃人们心灵的亮光,书店便是点亮一座城市的亮光。在一个文化厚实深沉的城市里,必然有着许多像三味书屋一样的窗口的位置。对于爱书的人来讲,书店永远是个温暖的所在。

  5月18日,三味书屋将迎来自己30岁生日。30年,书店让一部部启迪心灵的好作品与读者彼此注目彼此相知,同时也以独有的书香在许多人心中筑起一道地标。我们身边总有像“老李夫妇”这样的人,心怀理想,肩上有责任,他们在喧嚣的商业化进程中,用宽容豁达和乐天知命支撑着文化追求,令人仰视。

  编辑:边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