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笔下的郑板桥
2018-04-24 11:37:00  来源:扬州晚报

  汪曾祺和郑板桥在时空上似乎没有联系。兴化原系扬州市,今属泰州市。兴化置县之前曾属于高邮州。汪曾祺的许多文章提到兴化。如《大淖记事》:“大淖的南岸,有一座漆成绿色的木板房,房顶、地面,都是木板的。这原是一个轮船公司。靠外手是候船的休息室。往里去,临水,就是码头。原来曾有一只小轮船,往来本城和兴化,隔日一班,单日开走,双日返回。”“这里还住着二十来个锡匠,都是兴化帮。”

  汪曾祺的笔下屡次提到郑板桥。

  如《故乡的食物》“炒米和焦屑”:“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

  “郑板桥说‘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说其省事,比下一碗挂面还要简单……我们那里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桥所说‘佐以酱姜一小碟’,也有,少。”

  汪曾祺《徙》中的主人公中学教师高北溟,把课堂讲授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课上讲了《卖炭翁》《新丰折臂翁》,同时把白居易的新乐府全部印发给学生。讲了《潍县暑中寄弟墨》,把郑板桥的主要几封家书和一些题画的诗也都印发下去。学生看了很有兴趣,这种做法在当时初中国文教员中极为少见。

  汪曾祺先生在《故里杂记》里,写到民间艺人怀抱渔鼓,手打筒板,唱《板桥道情》:“老渔翁,一钓竿……”

  汪曾祺在《钓鱼的医生》中写王淡人的居住环境,“进了过道,是一个小院子。院里种着鸡冠、秋葵、凤仙一类既不花钱,又不费事的草花。有一架扁豆。还有一畦瓢菜。这地方不吃瓢菜,也没有人种。这一畦瓢菜是王淡人从外地找了种子,特为种来和扁豆配对的。王淡人的医室里挂着一副郑板桥写的(木板刻印的)对子:‘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他很喜欢这副对子。这点淡泊的风雅,和一个不求闻达的寒士是非常配称的。其实呢?何必一定是瓢儿菜,种什么别的菜也不是一样吗?王淡人花费心思去找了瓢菜的菜种来种,也可看出其天真处。自从他种了瓢菜,他的一些穷朋友在来喝酒的时候,除了吃王淡人自己钓的鱼,就还能尝到这种清苦清苦的菜蔬了。”

  汪曾祺《扁豆》开篇即介绍了我们那一带的扁豆,“我们那一带的扁豆原来只有北京人所说的‘宽扁豆’的那一种,郑板桥写过一副对联:‘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指的当是这种扁豆。这副对子写的是尚可温饱的寒士家的景况,有钱的阔人家是不会在庭院里种菜种扁豆的。扁豆有紫花和白花的两种,紫花的较多,白花的少。郑板桥眼中的扁豆花大概是紫的。紫花扁豆结的豆角皮色亦微带紫,白花扁豆则是浅绿色的。吃起来味道都差不多。惟入药用,则必为‘白扁豆’,两种扁豆药性可能不同。扁豆初秋即开花,旋即结角,可随时摘食。板桥所说‘满架秋风’,给人的感觉是已是深秋了。”

  汪曾祺肯定是熟读郑板桥的文章的,否则不会这么多次提到郑板桥。汪曾祺和郑板桥一样懂得如何欣赏生活的诗意,是一个有情调、有品位的作家。郑板桥诗、书、画三绝,汪曾祺的诗、书、画也不孬。汪曾祺和郑板桥一样,作品中充分显示了他们对苏北里下河平原风土人情和饮食文化的迷恋。

  编辑:边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