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手机已经成了大雄的“机器猫”,可以满足你所有的想法,前提是你得有足够的流量,另外也得有充足的支付币值。
你可以网购、订餐、观影、聊天、发文章、开网店。难怪如今人人都低头看手机。以至于每一个略有自省意识的人,都感觉到要少用手机一些才好,一边用一边心里面都要带着一点儿负罪感才酸爽。
人真是一种很爱在心理上自己折磨自己的动物啊。
其实,手机无疑是一个非常容易使用的工具,也很容易发挥人的潜能。比如它会是某一种专业学习的助手。本人最近学过一点儿古琴(至于最近的学习进度呢,就别问我了啊,这个你懂的)。学古琴呢,弹琴之前需要先调音,如果没有足够敏锐的耳朵和调音手法,这项技能对于手拙耳笨的我而言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知道多久才可以掌握。我总不能每回请老师回家帮我调音对吧?
如今,古琴调音器会很轻易地帮助你解决这个问题。当然你会说,这样发展下去,古琴调音器很快就会降低人的耳朵的敏感程度,以及人们会丧失调音技能。这乍听似乎很有道理。我只能举个例子说,数学家最重要的并不是最基础的计算能力,比如Excel表格中有自动求和的功能,人人用了之后都会觉得很方便,遇到计算,我们自然会选择让机器帮助我们去完成,比人工做的又快又准。可这也并不妨碍人们会在数学这个领域的深入探索。毕竟,求和这件事再做一千年,也只是求和而已,其中并没有蕴涵多么深刻的数理。正如调音毕竟是调音,其中也没有蕴含多么深刻的乐理一样。
我自认为这样的解释很有道理,但你当然会反驳。你会说许多时间手机都是用来看段子、鸡汤文、不明真假的新闻,总之完全是在浪费时间。我只能说,有浪费时间习惯的人,没有手机他照样会喜欢“我想和你虚度时光”的这样的一种生活方式。
作为每一个正常的成熟的成年人,毕竟知道要用手机还是需要有充足的流量和他能够支付的币值。所以,君不见如今的朋友圈可是非常励志的场所呢。
就我的朋友圈而言,主力内容有三:一是发微店广告的,看到他们那么勤奋创业,我有时会默默地点个赞;二是各种自学培训的,有学英语、瑜珈、烘焙、绘画、书法种种,真正让人有一种时不我待之感,感觉不学一项技能都不好意思在朋友圈里发言;第三种就是各种与自己主业工作相关的宣传。各行各业的新媒体方兴未艾,热爱工作的人有了朋友圈之后,简直没有了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的区别,满满的都是埋头工作的“正能量”。有时都感觉没有以往那么有趣了。在此申明一下,其实我也很敬业。
除了朋友圈,内容众多的公众号,功能繁多的APP也让人乐此不疲。公众号相当于是以往的博客、微博转移了一个阵地。当然内容形式比以往丰富了许多,给人以目不暇接之感。在取关了咪蒙以及准备取关连岳之后(并不代表他们完全不好,只是公号太多了,我总要有所取舍),我发现还是有许多公号的内容还是挺有意思的,只要给一个平台,创意会是无限的。有人说,该读更多的经典,如今的浅阅读只会让人越来越肤浅。我也只能说,不爱读经典的人没有手机照样不会喜欢阅读经典,任何时候,多样化、差异化的选择都是自然趋势。
手机是一种过于容易使用的工具。比如专业相机很难使用,但对于普通人,稍有审美的人,他也都可以学着用手机记录下他想记录的瞬间。手机让更多人有发声的渠道,可能你会觉得众声喧哗,颇不悦耳,某种程度确实如此。但从某种角度而言,人人在表达上可能会接近了平等一点。至于发出怎样的声音是后来讨论的事。你若不相信人有基本的向善向美之心,再多的教导估计都也是枉然。
人们担心反感自己对于手机的普遍沉迷。对于手机的沉溺确实是随处可见的,坐地铁的时候,我看到许多赶着上班的人确实都是在聚精会神地看手机,他们肯定是本地人,不怕坐过站。不过想想也挺正常,工作那么辛苦总要有消遣的时候,地铁上大家大眼看小眼也不自然,若说要在这里看书呢,确实也太挤了一些,施展不开啊。
洗衣机代替了人们洗衣之劳,好像并没有任何人恐惧洗衣机可能带给人们的危害,省了人的不必要的劳力其实是好事,只要好好处理好相关的环境问题。之所以许多有识之士警惕手机的危险,可能不是劳力的替代,而是脑力的替代。我也承认不论我如何辩解,过度沉溺手机确实也不好,因为作为普通用户,手机确实只是一个太过于容易使用的工具,自己会调音还是比用手机调音更牛,过度沉迷只能带来一种虚幻的满足,耽误了正事。
难怪许多自律性更强的人已经纷纷申明:自己要远离手机,或者已经实际上在慢慢试图人机分离。但手机的普及作为一个不可逆转之势,如何让它为人所用而不是被它所控?相信作为“智人”这么一种经过重重进化考验的高等智慧生物,想来也能够交出一份符合进化论的答卷。
其实手机只是一个平台,它并非洪水猛兽。有时你还会感受到它作为一种工具带给你的人和人之间的温情暖意,哪怕是隔着屏幕。所以至今我不忍心说关于手机的任何坏话,因为它并没有什么“原罪”,若有也只是我们自身难以满足的欲望。(作者单位:扬州市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