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历十五年》有感
2017-12-11 09:18:00  来源:高邮检察院  作者:陈宏明

  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中,一部历史著作《万历十五年》反复被提及,引起了人们格外的关注。细细研读这本书,发现它的魅力除了研究历史的视角比较独特之外,其生动历史所蕴含的社会发展规律更是令人深思。再次翻开这本发人深省的著作,仿佛穿越来到了大明王朝:所有事围绕改革展开 

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此时距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已经219年,距明朝这个汉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灭亡还有57年,这段时间也是史学家阎崇年所讲的“明亡清兴60年”。为什么拥有广袤土地和1亿多人口的汉人政权最后却被只有数十万人口的女真少数民族政权所取代?史学家们的说法有很多,但大抵都可以从万历十五年这一年发生的种种事情中找到答案,而这一切又都围绕改革家张居正和他的改革举措而展开。 

    

  和其它封建王朝一样,大明王朝同样没有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和生机勃勃的大明帝国草创之期相比,此时的帝国已经暮气沉沉,几乎病入膏肓。由于极不合理的国家财税体制和长期的自然灾害影响,底层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要么选择在沉默中饿死,要么选择在爆发中揭竿而起,但以帝国首脑皇帝为核心的既得利益群体,不但对此无动于衷,反而有权任性,从一己之私出发,居然废除了整个王朝最后的救命稻草——“张居正改革”。 

 

 

  

  通过改革刚刚有所起色的大明王朝开了一次历史倒车,社会又回复到改革之前的模样:官员该贪的贪,该空谈的空谈,百姓们该饿死的饿死,该造反的造反。改革失败走上回头路的大明,并没有像废除改革者们期盼的那样起高楼、宴宾客,反而是在苦苦挣扎中楼塌了,最终落个身死国灭的下场。 

  不知道大明灭亡之际,那些曾经高呼废除改革的既得利益者有没有留下悔恨的泪水,但可以肯定的是覆巢之下无完卵,没有国又何来家,王朝覆灭后,既得利益者恋恋不舍的财富乃至生命全部化为一场云烟。 

 

 

  

  改革没有回头路,明朝的统治者并非不明白这个道理,也并非没有历史样本可以借鉴。 

  以明朝一直研究的宋朝为例,北宋中后期,国家政权同样面临着与明朝相似的病症,北宋的改革家王安石也和张居正一样试图变法图强,但由于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对和皇帝的摇摆不定,今日变法,明日废除,复明日又变法,再明日再废除,最终北宋在实施改革与废除改革来回的路上被同样是女真建立的金国所灭。由此可见,改革没有回头路,可惜,明朝的统治者没有看到。而改革成功的范本也并非没有,往前越千年,战国七雄秦国最弱,但是经商鞅变法而强,虽然改革者商鞅被反对派车裂于市,但是其改革举措却被全盘保留,最终成为秦灭六国而一统海内的强大动力。由此可见,改革必须进行到底,可惜,明朝的统治者也没有看到。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在过去的五千年人类文明历史中,改革创新包容让我们中华民族领先了世界4800年,自闭抱残守缺让我们饱受了近代百年的丧权辱国失地之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我们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全面深化改革成为中国崛起的强大动力。五年来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让我们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转变,也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在党的十九大开幕会上,总书记教育我们: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 并语重心长地说:

  “中国梦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 

  民族复兴,只争朝夕,我们青年一代,一定要牢记总书记的教导,在党的领导下,坚决做全面深化改革的拥护者、参与者和捍卫者,将改革进行到底,为实现中国梦贡献青年智慧和力量。

  编辑:边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