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为何令人感动
2018-02-26 10:38:00  来源:检察日报

  袁枚小诗《苔》,因为央视《经典咏流传》2月16日播出的一期节目,在这个春节刷爆朋友圈。说这首诗一日传播量超过此前300年,我信,但说它沉寂300年,却未必。它不仅屡屡被收入幼童启蒙读本,本报也曾引用做过标题(见本报2011年12月30日)。

  节目言道,梁俊2013年来到贵州省石门坎支教两年。在这里,他把古典诗词谱上曲教给山区学生传唱。《苔》这首诗入选,是因为梁老师有同样的经历和感受:“因为我也是一样的,从山里出来的,也不是最帅的那一个,也不是成绩最好的那一个,就像潮湿的角落那些苔,人们看不见”,“但是它们真的像一朵一朵的花,很美”。“我要告诉孩子们,我们即使拥有的不是最多,但依然可以像牡丹花一样绽放,我们不要小看了自己”。

  评委和听众泪流满面,朋友圈一再转发,不仅因为这歌声浑然天成、质朴无华,是脂粉气、铜臭气和虚情假意的歌坛的一股清流,更在于,它继承、弘扬和放大了中华民族的固有精神。自古以来,我们都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修身,是管好家庭、治理国家、保天下平安的基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居高位者可以为国为民尽职尽责干大事,而普通士农工商、贩夫走卒,若能拥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国忧”的情怀,固然高尚;倘或不能,也应管好自己,持节守身,做一个好父母好子女。无论穷达,修身为本。

  《苔》这首诗,传递着“普通人也要做好自己”这样一种精神。向阳花木早逢春,而苔,却生于不见阳光的阴湿之地,可它不自卑、不埋怨,自生自灭,自得其乐。一个“恰”字,言尽其无人态。它可以像牡丹一般开放,但是否像牡丹那样被人赏识,它从未在乎。

  社会,需要每个人都做好自己。譬如“大师在民间”这句话,看了金庸的武侠小说,或许都有体会。常有方外高人向天下泰斗的少林寺挑战,从十八护法到方丈,一路溃败,眼看中华功夫将颜面扫地,这时一个烧火僧或清洁工横空出世,挽狂澜于既倒。这些小人物,如果心中只有地位、金钱、荣耀,他是没必要暗下苦功的。只有每个人,每个岗位都这样把自己做到最好,才能铸就“工匠精神”。这“工匠”,不是大师;它是苔,不是牡丹。

  做人做事向苔学习,不是让大家做木头,做愚民。鼓励人胸怀大志,与勉励人做好小事,精神是一致的。大丈夫能屈能伸,难得是能屈。鼓励拥有能屈的本领、能屈的姿态,但不主张麻痹卑微者的精神,让人立志做小人物,安于现状。苔花虽小,神比牡丹。无论苔花还是牡丹,他们都是昂扬向上的,积极进取的。只有苔花也能怡然自得开放,才能成就百花齐放的局面。此如曼德拉所说,如果天空是黑暗的,那就摸黑生存;但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可以卑微如尘土,不可扭曲如蛆虫。

  这,正是梁老师教给孩子们的。也如嘉宾所说:平凡而卓越,才是教育的根本。

  编辑:边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