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交通在文化上的体现,可以说无所不在。扬州是交通发达的地区。隋唐以来,由于运河开凿并得到充分的利用,地处长江三角洲中心和运河、长江交汇处的扬州,就成为南北河运、东西江运等水陆交通的总枢纽。优越的交通地理位置,造成了扬州经济的发达,促进了扬州与国内外文化的交流。
由于水运的重要,历代中央朝廷和地方政府都极为重视扬州地区的水利建设。例如,开元二十六年(738),润州刺史齐瀚从瓜洲开出一条二十五里长、直达扬子镇的伊娄河(亦称瓜洲运河或扬州新河),改变了江沙淤积、阻塞通航的情况。贞元四年(788),因“扬州官河淤垫,漕挽湮塞”,淮南节度使杜亚浚官河,引水直至城内,使舟船畅通。宝历二年(826),因城内官河又复淤塞,盐铁使王播开凿十九里长的七里港新河。此后,宋、元、明、清各朝对运河都有过较大规模的整修和开凿。清代的漕运,成为扬州再次繁荣的重要因素之一。
交通枢纽的地位,必然使扬州成为南北货物的集散中心。唐代扬州市场上,浮梁的茶叶,豫章(今江西)的木材,景德镇的瓷器,川中的蜀锦,各地的药材,比比皆是。扬州本地的铜镜、金银器、玉石雕刻、木制家具、毡帽制品、蔗糖等等成为最受欢迎的交换品,也从这里远销南北。水运的需要,推动了扬州造船技术的兴盛。刘晏任盐铁使时,倡议造船,造船的地点就设在扬州。造的船只很大,一船要用百万钱,这说明造船规模的庞大与造船技术的高超。
北宋推行“转船法”,即接力运输。由江南、荆湖、两浙诸路运货来往真州的船,回去时准许改为盐运,大大推动了淮南盐业的流通。
清代非常重视漕运,漕运又与运河相关。康熙听政不久,就把治河、漕运与平三藩列为三大要政,“书而悬之宫中柱上”。漕、盐河又为“东南三大政”,而扬州“地兼三者之利”,其重要性可知。朝廷为了“恤丁伍而通商贾”,实际上是为了减少或抵付漕运的费用,准许漕船夹带一定数量的“随船土宜”,即地方土特产品,可以免征税钞。随着商品流通的日益扩大,“随船土宜”的数量越来越多。据当时的情况,由南往北的大多为手工业品,如丝锦、纸张、竹器、铜器,以及油类、酒类、干鲜果品等食物;由北而南,大多为农产品和农副产品。这些“随船土宜”,沿途下卸,客商买卖,有的不准带过黄河,只准“于淮扬一带卸卖”。运丁将货物卖给商人,商人再批销或零星出售,扬州成为热闹喧嚣的南北交易市场。
长期大规模的物资交流,使扬州人在衣食住行方面增添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品种和内容。经过扬州人的融化吸收,在日常生活和习俗上,有所丰富和改变,形成了新的社会文化风俗,许多专业店铺和专业街巷的出现,构成了别具风味的商业文化风景线。在清代,随着外地来扬商人的日益增多,南北货交易的日益频繁,商人为了互通声气、联络乡谊和进行商业竞争,纷纷在扬州建立会馆。会馆具有同乡会与同业公会的性质,同时带来了各地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艺术,在商业交流的同时也进行了内容广泛的文化交流。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漕运水手为了互通声气和互相协调,渐渐结成了“粮帮”的民间秘密组织。后来漕运衰退,水手离船上陆,由“粮帮”结为“青帮”。他们在江淮地区,或贩私盐,或行劫掠,其对社会危害性远远大于对清政府的反抗性。青帮活动范围大,内部变化多,直到近代扬州仍有其组织,这也是值得注意的特殊文化现象之一。
交通的便利,更为人所称道的是推动了文化交流。就唐代而言,九百卷《全唐诗》,收录了二千二百多位诗人的四万八千九百余首诗作,那些享有盛名的诗人大多与扬州结下了不解之缘。如骆宾王、孟浩然、祖咏、王昌龄、李颀、高适、李白、刘长卿、韦应物、刘禹锡、白居易、李绅、李德裕、徐凝、张祜、杜牧等。其中少数人曾在扬州任职,多数人抱着“南北相过殊不远,暮潮从去早朝来”的心情特地前来扬州游览。他们写下大量反映扬州的诗篇,可以组成一部极富形象魅力的扬州史。宋代除了在扬州做官的韩琦、王禹偁、欧阳修、苏轼等人外,梅尧臣、苏舜钦、黄庭坚、张耒、尤袤、辛弃疾、姜夔等人都有扬州名篇传世。明代的汤显祖、袁宏道,清代的孔尚任、洪昇、蒲松龄、吴敬梓等,他们在扬州游历中吸取的社会生活素材,经过提炼融入作品中,成为不朽的艺术形象而永垂久远。
四方辐辏、人文会集的扬州,是优伶们转益多师和获得艺术肯定的地方。艺人朱帘秀,早年在大都活动,后来在扬州演艺,使她在杂剧上独步一时,达到了“外则曲尽其态,内则详悉其情,心得三昧,天然老成”的境界。关汉卿在《南吕·一枝花·赠朱帘秀》中说:“十里扬州风物妍,出落着神仙。”就是写元代名伶朱帘秀在扬州的生活。
清乾隆时四大徽班进京,也与扬州交通有关。北京、上海艺术研究所编著的《中国京剧史》说:“乾隆时期,北京和扬州是一北一南两大戏曲中心。扬州位于长江与运河的会合点,水运繁盛,商业发达,又是盐商的集中地,因此各地戏曲艺人纷纷流向扬州。乾隆皇帝六下江南都以扬州为驻跸之所,地方官员、商绅大事铺张接驾活动。于是这里的戏班最多,水平最高,戏曲演出也最兴盛。”这是实际情况。徽班进京之初,以高朗亭声名最著。高朗亭原籍扬州宝应,善演花旦,除了演戏水平高,又有管理才能,掌三庆班三十余年,后并任戏班组织“精忠会”会首,人称“青蚨主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