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舟一叶烟波里
2018-03-12 15:01:00  来源:扬州晚报

  

  “绿杨渡口江风起,轻舟一叶烟波里。对岸是南山,花飞春以残。回头高塔在,茶树城关外。他日再还乡,香茗细品尝。”

  这首《菩萨蛮·自仪征十二圩乘小木船过江》是厉以宁先生于1947年,从十二圩乘小木船渡江南行,在船码头回望家乡时所作。十二圩曾是两淮盐务总栈所在,也是长江航轮重要的码头之一。日寇侵华后,盐栈撤离。长江航轮不再停靠,多以小木船摆渡过江。

  两淮盐业在道光后已开始走向下坡,随着镇江的开埠通商,扬州的金融中心地位逐渐移向江南。扬州有些钱庄业主也移师镇江,到了光绪二十五年(1899),“扬州钱铺殷实可靠者,不过数家,市上现在银时虑不敷周转,全赖上海、镇江等处通融挹注”(《刘坤一遗集》第三册,《淮南邀免岁捐仍准循环转运折》)。《镇江市志》记载,光绪三十二年(1906),镇江有钱庄32家,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李鸿章投资的义善长钱庄和扬州盐商周扶久经营的鸿源钱庄。镇江钱庄业资本总额超出30万两,放贷主要投向苏北,与淮盐销售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省的几十个城市有业务往来。成为调节苏北资金和转输苏、沪游资的媒介,有“银码头”之称。十二圩的金融业务也从随着扬州走转向随着镇江走,十二圩与镇江之间的来往较为频繁。

  咸丰八年(1858)签订的中法、中英《天津条约》中有包括长江沿线的汉口、九江、南京、镇江等十个城市为通商口岸的条款,外国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往来。英、法轮船公司和在华洋行,纷纷派轮航行于各埠、设立轮船公司。同治年间,英国的怡和洋行,在镇江等埠开设轮船公司、设立长江航轮码头,继而美国也在镇江等埠开设轮船公司。在十二圩设有分管处或办事处,代理代办客货运事宜。这样一来,不仅中国原行船的利益流入洋商的腰包,中国沿海内河航行权也逐渐沦入洋商之手。朝野上下就有了创办轮船运航以争回利权的呼声。李鸿章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在上海设立了轮船招商局。具体操办者就是在仪征城里开设肇大典当的盛宣怀。

  盛宣怀(1844-1916),字杏荪,号补楼、愚斋,晚号止叟,武进人。年轻时受到经世致用“并致力于有用之学”的熏陶,致力于洋务运动。1870年入李鸿章幕,很快得到信任。盛宣怀认为决不能“听中国之利权全让外人”,必须自办轮运以“藩篱自固”(《盛档》载盛宣怀拟《上李傅相轮船章程》)。在盛宣怀主持下,轮船招商局的业务不断扩大,同治十二年(1873),在镇江成立分局,并在十二圩设分管处。至光绪年间,华商的轮船公司有扬子、三北、招商局、宁绍几家,其中扬子公司的实力最为雄厚,有20多艘轮船。华商、外商轮船公司的上下行各班次大轮都停靠十二圩。

  民国初年有泰昌、天泰、扬子3家公司的多艘轮船,每天上下水对开都停靠十二圩外,扬子轮船公司还有一条镇江至六合的专线,由镇江出发,经瓜洲、十二圩、河漫洲、大河口、划子口、瓜埠达六合,每天一班,两轮对开。

  不过一般小老百姓,还是多以经济而又便捷小木船过江。小木船过江风平浪静还好,遇到大风就有了相当的危险。民国初年,丹徒、江都、仪征三县和镇江、扬州、瓜洲、十二圩、仪征五家商会联合创办了普济轮渡。

  有一次,马士杰因见到一条过江木船因风浪而船翻入亡,遂拿出七万银元,定造了一艘名为“普济”的义渡轮,专开镇江,六圩、瓜洲、十二圩一线,以便利民众。后在镇江、扬州、瓜洲、十二圩、仪征五处商董的恳请下,马士杰转让了普济轮船,十二圩至今还流传的“三县五商办普济”,就是指这件事。普济轮不以盈利为目的,票价低廉,每天往返于镇江,六圩、瓜洲,十二圩,泗源沟。乘坐的人很多。十二圩还有几条班船每天早晨开往高资、下蜀、桥头、龙潭各地。下午再载客返航。还有代办零担货物的班船每天往返于镇江,扬州,代理商号购货。镇江附近的太平庵、扇子圩、沙头、都天庙、和畅洲等地,还有客班民船。仪征各地的旅客外出或由外地归来都要经过十二圩。这样,十二圩的水路交通就形成了网络,就当时的历史条件来说,与其他地方相比,进出是十分的方便了。就交通工具上来说,也已经从古代的木船步向近现代的机器轮船。

  这条航线除客运外,更重要的是货运,从上海运来工业品和日用百货,除了供应十二圩近20万人的日常需要外,还运入仪征、扬州;又从十二圩运走扬州西部地区的农副产品。相关各地的木帆船、小轮船也纷至沓来。

  1937年日寇侵华,“8·13”上海沦陷,公司的轮船被迫停航,码头虽在,但只有小木船往来。

  编辑:边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