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中的法律意识
2018-06-05 15:15:00  来源:法制日报

  郝铁川 (上海文史馆馆长)

  唐诗中蔑视礼教的诗篇主要有:

  对孔子冷嘲热讽。孔子自汉代就不断受到褒封,公元元年,汉平帝刘衍追封孔子为公爵,称“褒成宣尼公”。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改称孔子为“文圣尼公”。北周静帝于大象二年(公元580年)恢复公爵之封,号“邹国公”。隋文帝杨坚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尊孔子为“先师尼父”。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尊孔子为“先圣”,十一年又改成“宣父”。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唐高宗李治尊孔子为“太师”。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执政时恢复公爵,改号“隆道公”。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唐玄宗李隆基升孔子为王爵,谥号“文宣”,称“文宣王”。但诗仙李白却借典故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蔑视权贵。《唐律》中的“议、减、赎”和“官当”的规定,体现了礼教尊崇权贵的精神。而李白不以为然,他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批评一些皇帝不能爱惜人才。赞许背弃无道之君、辞官而去的行为。孟浩然因写“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被唐明皇贬谪。后来有人打算再向朝廷引荐孟浩然,孟则拒绝。《唐书·孟浩然传》中记载:“采访使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故人至,剧饮欢甚。或曰:君与韩公有期。浩然曰:业已饮,何恤他!卒不赴。朝宗怒,辞行,浩然不悔也。”李白对孟浩然的这一行为大加赞扬:“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李白应诏造清平调三章,后为高力士所谮,贵妃深恨之,从中抑止。杜甫的《天末怀李白》就此事写道:“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语极悲愤,有“怅望千秋一洒泪”之痛;“魑魅喜人过”,隐喻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言“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也是批评邪臣蔽贤,如同浮云遮盖日月。诗人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后虽被召回京城,但不得大用,抑郁而死,在《长沙过贾谊宅》中说:“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诗人将暗讽的笔触曲折地指向当今皇上。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也是通过描述汉宣帝虽能用贤而不能尽其才,为贾谊叹息,来批评皇帝们的通病。

  批评皇帝不守礼治而游山玩水。李商隐的《隋宫》指责隋炀帝“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

  4.既厌恶战争,喜爱和平,又勇于抵御外敌侵略,保家卫国

  与古代地中海两岸的那些国家的历史相比,中国确实是一个不爱对外发动战争的民族。古代反映战争的诗歌虽然有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岑参的《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这样积极描写战争的作品,但多数却是描写战争残酷的,例如,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杜甫的战争诗几乎都是表现战争残酷的,如《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是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李白也是厌战诗人,在《战城南》中说“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鸟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张蠙的《吊万人冢》“可怜白骨攒孤冢,尽为将军觅战功”,卢纶的《晚次鄂州》“旧业已随征战去,更堪江上鼓鼙声”等也是名句。

  虽然厌恶战争,但对侵略的敌人,诗人们则拥有浓厚的保家卫国情怀。如岑参的《送人赴安西》“上马带胡钩,翩翩度陇头。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祖咏的《望蓟门》:“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张为的《渔阳将军》“向北望星提剑立,一生长为国家忧。”

  5.批评男尊女卑的婚姻制度

  夫为妻纲是古代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之一,它体现了男尊女卑的价值观念,古代也由此产生了怨妇诗。它与山水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一起,成为唐代诗人喜欢吟咏的题材。唐代怨妇诗的类型虽颇多,但大致上可分为闺妇怨诗、宫妇怨诗、征妇怨诗、商妇怨诗四类。其中宫妇怨诗最能暴露古代婚姻制度的腐朽性和残酷性。

  宫妇怨诗的产生,直接与统治王朝的这种后宫制度有关。存在了4000年的中国古代后宫制度,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一部分。中国古代社会以男子血统为中心,以对女性占有的多少来显示其在经济和政治上特权的大小。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也表现在对女性的大量占有上。宫妇怨诗主要描写宫中女子思念亲人,无法与亲人相聚,对自己的自由被禁锢,只能老死宫中所产生的怨恨;或是写因君王喜新厌旧、见异思迁或自己年老色衰而遭受冷落、被打入深宫,饱受深宫的寂寞和心灵的煎熬所产生的怨恨。

  张祜的《宫词》一诗,道出了千千万万宫女的辛酸:“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这首诗从空间和时间两处落笔,写出宫女离乡的路途遥远和时间的久长,使人能深深感觉到她被幽禁深宫,苦熬时日,思念故乡与家人的那种苦楚。白居易的《后宫词》,却描写了一个失宠宫女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全诗由希望君王宠幸,转到失望,由失望转到最后绝望,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宫女们遭抛弃而独守冷宫的凄惨。

  诗言志。唐诗的作者大都属于或曾经属于统治者队伍的成员,他们创作的诗篇能够从一个角度体现统治者阶层的真实思想,值得学界玩味。

 
  编辑:边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