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中的鸟语
2018-07-06 14:51:00  来源:检察日报

  以笼中鸟陪伴的人,理解不了鸟儿的灵性,他们在扼杀灵性

  早在1925年,周作人有意翻译16世纪英国伊丽莎白时代“大学才子”纳士的短诗《春》。一首九行诗,包含四种不同的鸟鸣声。周作人说,这诗实在有趣,却不敢译。一则怕译不好,二则怕译错。凭着四种声音,要找出诗人究竟说的是什么鸟,然后用中文写出。

  人译鸟语,而且是洋人的耳朵写出来的洋文,这个差事不容易。周作人翻查《小演雅》一书,虽然杨浚(1830-1890年)自诩该书“摭百禽言”,却教人失望,连猫头鹰类的声音亦付阙如。结果,他只好私自揣摩,勉强辨别它们分属于勃姑,或称鸤鸠、夜莺、蚊母鸟和猫头鹰等禽类。

  郭沫若《春》的中文翻译,把鸟鸣定调为“啁啁、啾啾、哥哥、割麦、插一禾”五种,前三者是叫声,后两者音义双关。郭沫若的想法跟周作人不同,他的译笔比较活泼、浪漫,讲究“达、雅”而不重视“信”了。

  《诗经》开卷第一首“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起句,“关关”正是“雎鸠”的叫声。根据《毛传》《尔雅》和现代辞典的解释,“雎鸠”属于鸠、鹗的雕类飞禽,通称鱼鹰。那么,周作人把“Cuckoo”之声跟勃姑、鸤鸠凑在一起应该是对的。

  英诗中的四种原音,说来只有Cuckoo是一般人都知道的“布谷鸟”外,余者委实难于考证。郭沫若泛用“啁啁、啾啾”的熟悉音调来表达,也有道理。

  提到布谷鸟,美国小孩们会想到家里布谷鸟钟的报时。它也是我们所说的跟杜鹃花同名的杜鹃鸟。文学作品里,花鸟常是比兴衬托的好题材。李白《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杜鹃鸟花重叠出现,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乃是诗人丰富的联想力创造出来的。

  “子规”是性好夜啼的杜鹃别名,源自晋代常璩《华阳国志》国王杜宇的故事。日本文学家正冈子规(1867-1902年)12岁时习作汉诗《闻子规》一首:“一声孤月下,啼血不堪闻。半夜空猗枕,故乡万里云。”其无出其右的才华,由此展现。

  他以杜鹃鸟自喻,易名“子规”,后来竟患上肺疾,英年早逝。1897年,他曾与文友合办《杜鹃》俳句杂志,人一走,鸟也折翼停飞了。不过,正冈子规的俳句创作及其诗论,传诵于世,为花、鸟、书、人同名的“杜鹃”史话,留下了美传。

  动物学的术语,鸠鸽同类。“鸠”有绿鸠、南鸠、鹃鸠、斑鸠等品种,鸽子羽毛色泽千变万化,我们最常看到的,是上背棕褐、下腹灰蓝的山斑鸠。它的飞行姿态和叫声跟鸽子一模一样,从天空滑翔而下,深沉低吟。

  其实,人们对鸟类的接触与了解,总是仅闻其声而未见其踪影,能够亲眼看到鸟儿的机会实在不多。通常只是笼子里的“陈列品”和图片上的“玉照”罢了。鸟语的特性,古书上能找到一些。唐朝元稹有《春鸠》一诗,曰:“春鸠与百舌,音响讵同年?如何一时语,俱得春风怜?犹知造物意,当春不生蝉。免教争叫噪,沸渭桃花前。”

  百舌鸟以善鼓如簧之舌而得名,反之,春鸠则叫声单调而粗低难听。造物者既然让叫声也不讨人喜欢的蝉在春天缺席,却要春鸠和百舌同场出现。诗人究竟是偏爱抑或讽刺春鸠呢?留给我们大片想象的空间。

  《诗经》说:“鸤鸠在桑,其子七兮。”子女多了,父母不是蛮辛苦吗?魏唐宋各代都有人为它们说话。曹植先讲:“七子均养者,鸤鸠之仁也。”元稹附和:“爱养士伍,均为鸤鸠。”王安石也赞成:“侔仁鸤鸠,以母诸子。”鸠是慈爱之鸟。

  我们没想到,“维鹊有巢,维鸠居之”又是《诗经》里的另一句话,那正是“鸠占鹊巢”成语的来源。“一世为巢拙,长年与鹊争”(梅尧臣《咏鸠》)与“素传鹰羽化,多占鹊巢居。报我晴何用?怜巢拙自如”(葛天民《闻鸠》)等诗句,是后人对这个典故的引申。

  根据现代动物学者的研究,“托蛋寄生”的飞禽确是有的。“鹊”属于鸦类,体大力强;“鸠”只是雀科小鸟,体力敌不过乌鸦,怎有可能侵占人家的巢窝呢?而且,鹊巢的建筑工事很坚固,可以抵抗巨鹰的攻击,轮不到小鸟去干扰。至于占巢的侵犯行为,固然不对。也许“慈爱之鸟”爱子心切,自己又拙于筑巢,可不可以原谅它们呢?

  宋人陆佃写的《埤雅》训诂书,记载一个有趣的故事:“鸠,阴则屏逐其妇,晴则呼之;语曰:‘天欲雨,鸠逐妇;既雨,鸠呼归。’”宋元诗集就有“鸠呼妇归鸣且喜,妇不亟归呼不已”(欧阳修《鸠诗》)“云阴解尽却余晖,屋上鸣鸠唤归归”(谢迈《鸣鸠》)与“文膺锦翼何褵褷,晴呼妇来雨逐之”(卢昭《题梨花锦鸠图》)等句。

  也许雄鸠的脾气暴躁,阴天就会发作。不过,只要雨一下来,尤其是雨过天晴,它就欢呼高歌了。

  就个人来说,明朝汪应珍《鸠隐》那首诗我最欣赏:“鸣鸠拂其羽,四海皆阳春。秋风起鹈晙,蓬棘深藏身。时哉有显晦,微鸟灵于人。孰谓鸠性拙,而同凤与麟。”小鸟比人还有灵性,它们深谙“时有显晦”的哲理,实可与凤凰和麒麟媲美。

  编辑:边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