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掩映下的埂子街,少了史书记载中的奢华繁盛,多的是市井生活的纯朴归真。
埂子街又称埂子上,明朝的嘉靖年间,筑城疏濠,积土隆起,故称“埂子”。因为此街地处挹江门也就是钞关的里面,民间也有称钞关街的。从广陵路走进去,街头上是一家连着一家的小铺面,都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理发店、吃食店、电动车修理铺之类。由于店面相对集中,灯还是蛮亮的,加之邻近广陵路,还能吸引到一些晚间逛街的游人,进进出出的真还不少。在明清时期,埂子街可是官商行旅往来的干道。据史书记载,街两边多有名铺,如明代的伍少西毡铺、戴春林香料铺,清代的何公盛酱园、体仁斋膏药店、杨文竹笔庄,在当时都是很有名气的。清初小说《平山冷燕》第五回留有这样的文字:“他便终日到钞关埂子上玩耍,见各处世大夫多到扬州来,或是娶妻或是买婢,来往媒人,纷纷不已。”埂子街又沿着夜夜笙歌的小秦淮河,可以想象当年的繁华。
再往里走,灯光就没有路口上这么亮,店铺也没有这么密了。街上的居民就着几张方凳、一张竹椅,或坐或半躺着,在自家门口乘凉。沿街住户的门大多是开着的,由于是老房子,堂屋的面积都不怎么大,灯光下看过去,大部分人家收拾得都很整齐。有的还在屋中间弄了个移门或是格栅作为隔断,巧然另辟出一个小客厅。还有的在屋子里隔了个阁楼,沿墙的木质楼梯做得极精致,窄窄的仅能容一身材苗条之人上下,灯光映射下的楼梯踏步和扶手,发出木质的光亮,一看便知是个极雅致的人家。有一临街的屋顶平台上,摆放有二三十盆花草盆景,高低错落,在这样逼仄的空间里,平添这样的景致,可想其主人心态的怡然。
街两侧的巷子很多,往西通往小秦淮河边的,都是下坡的巷子,有好几条如三益巷、当典巷、高邮龙巷等,坡道还是当初的青石叠成的。在路灯的光影中,发出幽幽的黛青色。台阶的边缘早已磨光,有的石块的中间已被踏出了深深的凹痕,这也可以算是先人踩出的历史印记吧。记得当年的盐商童岳荐也是住在埂子街的,不知道在哪个方位上,他在这里编著的《调鼎集》,是我国烹饪艺术的瑰宝,当时的手抄书共有十卷,是淮扬美食集大成的巨著,将淮扬菜从实践操作上升到了理论研究的高度。往东的巷子大部分都很深,有的还很窄,昏黄的灯光下越发显得幽长。走进水仓巷不远,有户“王家小院”的大门很具扬州人家的特色。青砖扁砌而成的雕角墙上,东西各嵌着一个花格窗,门前摆放着一对小石狮,廊檐下挂着两盏红灯笼。让人感兴趣的,是门框上那副楹联:“新区新楼新房人居佳,老城老巷老屋底蕴厚。”
愿生寺门前的路灯下,聚集了不少周边的居民在纳凉。记得这里曾是徽商旌德会馆的所在地,现在老城区不少会馆都复建了,愿生寺前些年也作了修复,晚上进不去,亦不知里面现在是个什么样子了。走到太平码头附近,店铺又多了起来。巷子头上便是对门两家杂货店,高邮龙巷和正大巷的巷口是两家小吃店,昇益巷边是座小酒家,元茂巷旁是一对老夫妻开的烟酒店,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开店不怕铺子多。”可能是越多越聚人气吧,晚上九点多钟了,还都没有关门打烊。更具生活气息的是更生巷的茶水炉和斜对面的粮油店,两个店家一个在忙着封老虎灶,一个在冲洗着送货的三轮车,汗水已将身上的衣衫浸透。还有一家“新潮服装店”,一个五十多岁的女店主还在日光灯下踩着缝纫机,甚是辛劳。不知这一间门面的裁缝铺究竟能缝制出多么“新潮”的服饰,或许能让老街坊们满意的,才算是最好的。
街的南头以前有一所“求知中学”,记得过去院墙上曾经挂有“聂卫平围棋教室”的牌子,不知现在还有没有孩子来这里学围棋了。忽而想到其实人生亦如棋,世事也如棋,历史的变迁同样如棋。夏夜穿过老街,不知怎会生出这样的感念。
走出埂子街,隔着南通西路正对的是“挹江门”。这是古运河边复建的一个景点,把老街、城门、古运河水串成了一线;也穿越时空,把人们对历史、对现实、对未来的思考串成了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