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又见炊烟升起
2018-09-28 09:55:00  来源:检察日报

  我出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小时候,父母常对我说:“儿啊,你是最幸福的,一出生就赶上好时代,哪像我们以前……”我将信将疑地听着父母描述他们曾经的苦难岁月,从他们羡慕的眼神中,我感到了满满的幸福。

  其实我小时候的农村生活也不是很富裕。村里有600多人,除了少数外出打工,大部分人都留在村里,靠种养业为生。那时,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上学。每到节假日,我和小伙伴就得上山砍柴,然后沿着崎岖的山路,把柴火挑回。夕阳西下,炊烟四起,山上劳作的人们拖着疲惫的身躯陆续回家。晚饭,一家人围着八仙桌坐下,其乐融融。

  对于炊烟,我有一种莫名的好感。大人做饭时,在柴火灶下烧火的一定是我。“点火、熄灭、火旺点、火衰些……”随着大人的指挥,我熟练地控制着火候。如果问我为什么喜欢烧火,我可以说出一大堆理由,冬天烧火可以取暖,大人在灶台上烧菜做饭,我也可以在灶下烧东西吃,比如烘花生、黄豆,烤玉米、番薯和毛芋……

  大人烧饭时,通常几口锅一起烧,把一口灶的火引到另一口灶,这种技能极具挑战性,因为冷灶起火困难,这时,我就拿出看家本领,先往一口灶里添些枯叶,接着从另一口灶里抽出火苗去点,有火星后,再用竹子做的吹气筒“呼呼”地吹,不一会儿,柴就着了。火烧着后,我鼻子下会莫名其妙地多出一对八字胡,引得家人哈哈大笑。

  “爆竹声中一岁除”,我是真正玩过爆竹的人,把小竹子整根放进灶火里,便可听见“噼噼啪啪”的声音,像放鞭炮一样。如果不想听,只要把每节竹子砍破即可,这可不是从教科书上学来的噢。我也喜欢看别人家的烟囱,谁家的烟囱冒烟了,说明他家开始做饭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村子里的人陆续外出打工,人口一下子锐减到不足200人。此时,我也到城里念高中,全家人搬到城市生活。家里只剩下年迈的奶奶,每次回乡,我都感慨颇多。一到村口,就看见翘首企盼的奶奶,她腰间系着围裙,双手不停地在围裙上搓了又搓。回到家后,地上是清晰可见的扫帚划痕。几阵寒暄之后,奶奶便不厌其烦地向我介绍起家禽家畜的情况。傍晚,村子里飘起几缕炊烟,七八点钟的小山村特别宁静,茫茫夜色中,只有几盏灯稀稀疏疏地亮着。

  进入新世纪,村里曾经的打工仔纷纷当起了小老板。也正是那几年,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盖了很多新房,几乎每个村子都通上了康庄公路。村里人不仅装上了电话,还用上了手机。农民大量地使用高科技产品,连烧菜做饭也用上了电器和煤气。从此,乡村再也看不到炊烟。

  乡愁是什么?对我而言,就是那一缕缕炊烟。可是,社会的发展让我的这一抹乡愁不经意间消失殆尽。奶奶不在了,我有好几年没回过村子。直到近两年,城市的喧嚣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家乡,想起曾经的乡村生活,想起农村里土灶烧的饭菜。于是,我决定回乡,当我把汽车开进村子,突然看到了久违的炊烟。顿时,我心潮澎湃,这不是在做梦吧?眼前一桌香喷喷的饭菜已然告诉我:这一切是真的。

  吃过晚饭,我去村子里走了走。看着一缕炊烟升起,此时,我再也不会去玩弄它。村里的溪水比以往更清澈,农民的房前屋后栽着花,种着草。村里扩建了停车场,安装了自来水,盖起了文化礼堂。城里有的,村里几乎都有。但是村里有的,比如一头头牛,一只只鸭,一群群蜜蜂……城里却很难看到。

  夜幕降临,还是跟很多年前一样,村民们在楼下纳凉、喝茶、聊天,我静静地躺在床上,辗转反侧,脑海里回想起奶奶,奶奶好像又给我讲起了她的往事:“……那时候我还年轻,还没有认识你爷爷……”在奶奶的回忆中,在我的梦境中,我安然入睡。

  第二天一早醒来,已日上三竿。要回城里了,我的心里流露出诸多不舍,乡亲把我送到村口,叫我要常回家看看,我的眼眶湿润了,眼泪滴在眼镜片上,镜面模糊了,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

  准备启程时,远处又见炊烟升起。炊烟,从有到无,又从无到有,是它让我找到了儿时回乡的路。

  编辑:边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