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跟着诗人过重阳:岁岁重阳胜春光
2018-10-18 15:20:00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阳数”,重九也叫做重阳。重阳节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经过千百年历史文化的积淀与凝聚,重阳节形成了登高赏菊插茱萸等独特的节日习俗。这些习俗文化又为诗人们提供了广阔的生活素材,让他们抒情达意,写出无数出奇新颖、别开生面的佳作。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关于重阳节的古典诗词,感受重阳节深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深刻鲜明的民族精神。

  有花无酒思人生——陶渊明的重阳节

  九日闲居

  东晋:陶渊明

  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

  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

  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

  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

  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

  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

  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

  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

  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

  若是为花选一个代言人的话,陶渊明必定为菊花代言。据传重阳赏菊就源于陶渊明,正是因为这个习俗,重阳节又被称为“菊花节”。然而陶渊明在这一年的重阳节,秋菊满园,却是“持醪靡由”,无钱沽酒,遂产生出无限感慨。“世短意常多”大有古人讲的“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之意,日月星辰交替轮回,重九之日暖风停寒露起,秋高气爽,飞走的燕子不见踪迹,飞来的大雁声声余耳。诗人说,酒能祛除心中的烦恼,菊花能延缓衰老,而为何我这隐居的贫士只能让重阳佳节白白地过去!酒器空空只有灰尘,秋菊篱边空自绽放。他整敛衣襟,独自闲吟,又想自己游息于山林固然有不少欢乐,但留滞人世不能就一无所成。这就是陶渊明的重阳,有花无酒自感慨,闲居山村思人生。

  游子思乡怀亲——王维的重阳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提到有关重阳节的诗词,人们最先想起的应该就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异客独在异乡,简单朴素的七个字就写出诗人孑然一身孤单在外的寂寞悲凉。平日对亲人的思念或许不那么强烈,但是一到节日,往往会将把家乡风物人情与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高度概括凝练的诗句也自此成为千古绝唱。

  下句中诗人却笔锋一转,不再讲诉自己的对亲人的思念,而是巧妙地用兄弟重阳头插茱萸登高望远这一富有浓厚的时代和地方色彩的生活习俗来表现兄弟对自己的思念,从而更加深了诗人珍视手足之情,思念家乡的心绪。这就是王维的重阳节,我在异乡思念着你们,你们在家乡可想起了我。

  客居他乡独登台——杜甫的重阳节

  登高

  唐代: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也作《九日登高》,诗人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杜甫寓居长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年迈多病,生活困顿。九日重阳,他独自登上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

  前四句写景,夔州地处江边又多山,峡口天高风急,远处倦鸟折回,山林猿猴哀鸣。抬头是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落叶,低头是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后四句抒情。古人讲究落叶归根,诗人当时已经55岁,仍在外漂泊 “常作客”,暮年多病又“独登台”,国难家愁之下备尝艰难潦倒之苦,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不能饮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这就是杜甫的重阳,登高望远忧国伤时,赤子之心跃然纸上。

  大雁飞来菊花插满头——杜牧的重阳节

  九日齐山登高 (九日齐安登高)

  唐代: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

  读完老杜,再来看看小杜。杜牧长于七律,“千里莺啼绿映红”“霜叶红于二月花”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佳句,但是这首《九日齐山登高》却被一些评论家认为是“小杜七律中第一”。雁过江上南飞,山色苍翠,首联把江南的秋色描写的淋漓尽致。如斯美景下, “与客携壶”置酒会友,是人生乐事,读来也会感受到诗人的愉悦之情。有酒有菊有朋友,杜牧这个重阳节显然比陶渊明要快乐许多。

  后一句的“难逢”、“须插”又写出了诗人矛盾的心情,既然快乐难寻,更应把握当前及时行乐,登高不必黯然伤怀,对夕阳不用独自悲怆,古来万事东流水,不妨举杯饮酒,开怀畅笑。节日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使人们暂时摆脱日常生活的束缚、抛开日常生活的烦恼,让自己的心情放松片刻。杜牧在这里所表现的正是趁着重阳节抛开世事、尽情放纵快乐的豁达。这就是杜牧的重阳节,携友同游及时行乐。

  独守空闺思爱侣——李清照的重阳节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宋代: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是李清照婚后不久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从字面上看,这首《醉花阴》没有写一字明写离别之苦,相思之情,但仔细寻味,它的每个字都浸透了这一点。上阙词从白天写到半夜,佳节重阳,明明是秋高气爽的好时节,在词人的笔下却只有白天的薄雾浓云,半夜玉枕纱橱的寒凉,深秋的节候、物态、人情宛然在目。

  重阳赏菊饮酒的风习在宋代依旧不衰。且因陶渊明,诗人们多爱在东篱下赏花喝酒。李清照一人“东篱把酒”直饮到“黄昏后”,菊花的幽香沾染了衣袖,本是及其浪漫销魂的事情,可是西风吹来,“人比黄花瘦”,使人想象出一幅画面:重阳佳节佳人独对西风中的瘦菊,思念远方的爱人。有了时令与环境气氛的烘托,“人比黄花瘦”才有了更深厚的寄托,此句也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这就是李清照的重阳,深闺憔悴思爱人。

  我们一起向偶像致敬——苏轼与朱熹的重阳节

  定风波重阳

  宋代:苏轼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宋代:朱熹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这两阙词读来是否似曾相识,特别是苏轼定风波的前两句,直接从引用了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这种转用别人诗文为我所用的写法,有个专有名词,叫“隐括”,也就是现在人们说的“致敬”。 朱熹就简单直白多了,直接在标题上写我这阙词就是隐括杜牧的齐山诗。

  细细读来这两阙词和原诗又有不同。杜牧只说难逢开口笑,菊花插满头,苏轼加了“年少”二字,就是诗酒趁年华之意了。少年不识愁滋味,喝个痛快是为了酬谢佳节,即使夕阳快落山了,也用不着愁怨。杜牧含蓄地说人生“只如此”,而苏轼则直言不讳人生“谁不老”。同样是感叹世事多艰,杜牧的乐观中还有一丝苦涩,可苏轼不消沉,不伤感,更显恬淡豁达的胸襟。

  朱熹是宋代理学大家,讲“存天理,灭人欲”,可水调歌头一词却是清畅淡远。 “把携壶结客何处?”一问,“空翠渺烟霏。”一答,山是空的翠的,烟是缥缈的,携酒登高的人已溶入一片氤氲之中,意境极为空灵。“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多少登高伤怀的昔人,早已成为过去,但美好的大自然却是真实存在的。朱熹《中庸或问》中说,“亘古亘今,未尝有一息之间断。”于是“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此三句与原诗“古往今来只如此”意境全反,无限宇宙之中,永远充满生机,哪有什么危机呢!朱熹此词以优美高远的意境和清畅豪爽的格调,赞美自然,赞美人生,深含理趣而不堕庸俗,表现出中国儒家“天人合一”哲学精神。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毛泽东的重阳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

  “自古逢秋悲寂寥”, “悲秋”自先秦起就是中国古典诗赋的传统主题。毛泽东的这首词一扫“遇重阳叹别老”的衰颓萧瑟之气,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

  “人生易老”,韶光易逝,所以更当努力进取,建功立业,莫让年华付流水, “天难老”,是说宇宙永恒,所以寒来暑往,日出月落,春秋更序,光景常新。“岁岁重阳”承首句而来,“今又重阳”是“岁岁重阳”的递进反复,年年都有重阳节,看似不变,其实也在变,各不相同。今年的菊花装点了战地的重阳,因胜利可期,菊花也“分外香”。下句讲,秋风“劲吹”,刚健劲道,虽不像春日,但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不是哀伤,而是振奋,是“胜似春光”。为什么“胜似春光”?春天里哪能有这天高气爽、江净波平的既鲜明又绚丽的寥廓景象呢?这就是毛泽东的重阳,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不叹老怀悲,蹉跎岁月,而是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永远奋进。(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马洪萌)

  编辑:边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