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亲者,情之至也
2018-11-09 15:38:00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当我们得到亲情陪伴、从中获取力量时,当我们割舍不下、徜徉在亲情温暖中时,请一定记得在是与非、公与私上清清楚楚,在名与利、情与爱上清清白白,不干糊涂事、不做糊涂人、不被亲情裹挟。这是一种清醒、一种远见,也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

  在《诗经》的三百多篇中,《小雅蓼莪》是最伟大的篇目之一:“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以诗的形式歌唱了人间的至亲至爱。朱熹在《诗集传》注释“昊天罔极”时说:“言父母之恩如天,欲报之以德,而其恩之大如天无穷,不知所以为报也。”父母之恩“如天无穷”,而儿女却“不知所以为报”,《蓼莪》的抒情主人公就在这样一种自责中一唱三叹,把一个“亲”字演绎得真真切切。

  《说文解字》中解释亲字为“至也”,指的是事物之间已经达到了距离极近的一种状态。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进一步把亲的意思解读为“亲密无间”“情意恳到”,并且说:“父母者,情之最至者也。故谓之亲。”显而易见,无论是物理还是心理,与我们距离最近的,首先是赐予我们身体发肤、培育我们长大成人的父母“双亲”,他们最能当得起“亲”这个字。由父母之亲逐渐扩展,“亲”后来有了指一切亲人的意思。不论关系远近,不论是血脉关联还是以社会礼法为基础的其他关联,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上都处在“亲”的网络之中。

  中华民族自古讲大义、重亲情。无论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期盼,还是“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的无奈;无论是“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的睹物思人,抑或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浓郁思乡,都是牵挂亲人和被亲人牵挂的亲情暖流。也正是因为有了亲情的激励和支撑,才让一个个客居他乡的游子在跋涉中,哪怕遇上了狂风,也能把它写成一首浪漫的歌;即便遇到了暴雨,也能把它吟成一行醉人的诗。“不要在遥远的距离中割断了真情,不要在日常的忙碌中遗忘了真情,不要在日夜的拼搏中忽略了真情”,不知拨动了多少漂泊在外的人的心弦。珍惜亲情,呵护亲情,是道德伦常的基本底线,是社会和谐的深层次根基。

  但从另一层面来看,“亲”又可能是一些问题产生的根源。一些人分不清公与私的界限,让权力、贪欲的藤蔓缠住了亲情。有的领导干部,在外经得起声色犬马的诱惑,在家受不住亲人的软磨硬泡,或是出于为子孙谋家财、为后辈做铺垫的想法,不惜铤而走险、因亲枉法、折损大义。从近年来查处的违纪违法案件来看,诸如“父子兵”“夫妻店”“全家‘腐’”“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现象屡见不鲜,亲情关系变味、走样,被扭曲成了伙伴关系、工具关系。

  亲情本是最珍贵的人间真情,然而若任其凌驾于党和人民的利益之上,突破了党纪国法的底线,它就会变成“温柔的陷阱”。疼爱不是溺爱,宽容不是纵容,从政为官,就要管好自己,管好家人,管好身边人。这是从长远为亲人着想,也是对公义的坚守、对自己的保护。始终把党纪国法挺在亲情前面,做到谈情不忘义、顾亲不逾矩、护亲不过线,亲情才能高尚恒久,才能化为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而非腐蚀变质的浊流。

  “情感就像吹动帆船的风力,理智则是把持方向的舵手。”当我们得到亲情陪伴、从中获取力量时,当我们割舍不下、徜徉在亲情温暖中时,请一定记得在是与非、公与私上清清楚楚,在名与利、情与爱上清清白白,不干糊涂事、不做糊涂人、不被亲情裹挟。这是一种清醒、一种远见,也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郝思斯)

  编辑:边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