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40年检察情 | 我写检察剧
2018-10-22 15:11:00  来源:扬州检察院  作者:吴小同

  一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反腐败斗争如火如茶,大要案件正取得一个又一个的突破。作为基层检察院的一名检察宫,对于生活的新鲜感觉,对于检察干警忘我工作的感动,对于惩治犯罪保卫国家财产的渴望,让我激情难抑,心有所动。于是,我抱着探索的心情写了《反贪疑案》电视剧文学剧本(原名《梦断香销》)。

  《反贪疑案》取材于市、区(县)两级检察机关1993年和1994年间反贪斗争中的若干案件。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有个案侦查过程中的人和事,又组合、虚构了一些情节。剧本中写的基本上都不是真人实事,但是构成那些人和事的“细胞”和“零件”,倒有许多是取自真实生活的。

  故事情节其实很简单:香港梦归房地产开发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丁晓康来大陆古城市投资,同时通过当年的老同学——古城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卫南迅寻找离别二十多年的恋人及恋人腹中的孩子。然而,世事难料,恋人早在“文革”后期就自杀身亡,留下一女刘香荷竟是审判机关即将公开宣判的罪犯……剧本以侦破百万受贿案为主线,运用时空交错的电影语言,展现“文革”时期如泣如诉的知青血泪画卷,揭示九十年代检察机关反腐败斗争的艰难、曲折……

  俗话说,作品就是作者的思想、全部生活知识、整个人格表现,有多少就只能出多少。为了进一步丰富剧本的“厚度”,让遗憾的艺术尽量减少遗憾,在检察院领导和同志们的支持下,我又先后前往南京、天津、北京、长春等地,拜望专业的影视工作者和老一辈影视艺术家,向他们请教影视创作的真谛。家父的挚友、电影表演艺术家陈述就曾专门语重心长地给我指导。

  经过近一年的几易其稿,《反贪疑案》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影视开发中心开机拍摄,由国家一级导演姜树森执导,并请来了当时的知名演员刘之冰、蔡伟等出演剧中主要人物。电视剧于1995年4月完成后期制作。最高人民检察院张思卿检察长题写了片名,最高人民检察院赵虹副检察长和江苏省人民检察院张品华检察长担任总顾问。扬州市人民检察院崔如松检察长、广陵区人民检察院任光耀检察长分别担任策划和制片人之ー。该剧后来在中央电视台播放。

 

《反贪疑案》拍摄现场  

    二

  往事如烟,我钟情于影视创作由来已久。早在系红领巾的时代,由于父亲在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工作,我有机会、有条件看电影,看拍电影;有机会看到和接触到父亲的同事,朋友,诸如:电影导演吴永刚(电影《巴山夜雨》导演)、郑君里(电影《林则徐》导演)、严恭(电影《三毛流浪记》导演)、李长弓(《楚天风云》导演)等和电影演员赵丹、秦恰、康泰、陈述、曹铎等艺术家;有机会接触摄制组编印的电影故事片分镜头剧本。

  那时的我似懂非懂,总觉得电影太神奇了。我开始羨慕写剧本的叔叔、阿姨,羨慕拍电影、演电影的导演和演员,对他们敬佩得五体投地。我暗暗发誓,长大了也要编个电影剧本。

  当年,作为一名刚步入初中的学生,梦想有朝一日编个电影剧本,现在想想都觉得可笑。然而,这个梦想竟成了我一生的追求。每逢寒暑假我就到图书馆找有关电影方面的书籍阅读,在书的海洋里,我又“认识”了夏衍、田汉、阳翰笙等中国电影戏剧大师。几年后,当我走上工作岗位,又订阅了《电影文学》、《电影创作》、《电影作品》等电影刊物,丰富多彩的新的作品时时激励、催生着我写电影剧本的梦想。

  1979年,天津老作家梁斌的长篇小说《红旗谱》的第二部《播火记》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当中有一段情节既有传奇色彩,又富诗情画意,我认定它适宜改编成电影。想到即做到,我“胆大包天”地利用业余时间干起了改编大著作的案头工作。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我一口气完成了初稿,迫不及待地把剧本投寄给了珠江电影制片厂。

  结果呢?等待了三个月,什么原因也不说,退稿。我又改了稿再寄。三个月后,还是退稿。我苦思不得其解,父亲建议我阅读苏联影片《夏伯阳》剧本,从中悟出一些感受再改。后来我将第三稿投寄给了四川峨眉电影制片厂。

  两个月后,文学部回复认为写得不错,要我耐心等待。又过了一个月,退稿,原因是改编名著需得到作家本人同意才行。

  怎么联系老作家梁斌?我思考再三,把修改后的第四稿寄给了《人民日报》社文艺部。一个半月后我竟然收到了梁斌从日本寄来的信,内容有三:一是《人民日报》文艺部已把剧本转给他了;ニ是他

  看了剧本后觉得不错,同意改编他的作品;三是对剧中人物的再创造提了建议供参考。

  看到这封信,我欣喜若狂,连夜根据梁斌的修改意见完善了第五稿,并将此稿再次寄给峨眉电影制片厂文学部。时隔一个月,峨眉文学部编辑王翼邢(后任峨影厂副厂长,电影《焦裕禄》导演)给我洋洋酒洒写了六页纸的回信,在充分肯定剧本的基础上提出下一步修改意见,并告知已列入该厂摄制计划。

  与此同时,老作家梁斌又为我创造了条件,由天津电影制片厂牵头,安排我到华北农村采访,深入生活;采访结束后又安排我到北京八一电影制片厂招待所写了第六稿。之后,由于题材比例、资金缺口、体制改革等多种原因,剧本很遗憾未能搬上银幕,后由长春电影制片厂《电影文学》发表。

  拍片期间,时任最高检政治部宣传处处长马莉莉(左二)来扬考察

  三

  以上创作情况,仿佛和电视剧《反贪疑案》没有多大关系,但实际上正是由于长期埋藏在心底的梦想和对影视艺术的追求,才使我有可能在1988年创作了电视剧《银杏树下的诉讼》(原名《昔别君未婚》),1994年创作了电视剧《反贪疑案》。同时,也说明人的一生想做成一件事确实不容易。

  现在回过头来看《反贪疑案》的创作,就其思想性、艺术性来说,都还是很单薄,很幼稚的。毕竟我不是科班出身,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检察机关从上世纪的1978年重建至今已有四十年。风风雨雨四十年,检察机关的队伍在成长、壮大,检察机关的制度建设也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但是,描写反映检察机关近年来发展、变化的影视作品还不多,社会上人们对检察机关仍然不太了解甚至还有些陌生,远远比不上对公安机关、审判机关那么熟悉。

  我已经退休了,但埋藏在心底的检察情结未眠。如果有机会再去熱悉、体验一下基层检察干警的生活、查办职务犯罪的过程,也许我还会拿出当年的干劲和钻劲来,再写一部塑造当代检察官风采的电影或电视剧,用我的余生写出更多更好的“当代诗句”来。

  (作者吴小同原系广陵区检察院干部)

  编辑:边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