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夜钩凤凰桥
2018-12-04 09:00:00  来源:扬州安民微信公号  作者:扬州安民

  岳父在世的时候,曾跟我说起凤凰桥,他的祖上就是在这里开米行的。后来我翻过一些志书,凤凰桥街从唐宋至明清,都是扬州的重要经济中心。宋代这里有大军仓、新仓、崇德坊等粮仓,从清代到建国前,一直是扬州最有名的米铺一条街。

  前些年岳父的长兄从外地回来,离开扬州前一定要我陪他到凤凰桥走一走。在他小的时候,这一带被称为“六陈行”,有说“六陈”是指米、小麦、大麦、大豆、小豆和芝麻,由于这六种食品能够久藏,因而称为“六陈”。从他依恋的神情可以看出,似乎还能寻回一些他儿时的记忆。

  就着夜色,今晚我又想再走一走这条老街。越过迎恩桥,眼前竟是一道围墙,街的北段已完全没有了,踮起脚扒着围墙向里面张望,参差错落的民宅、老式的木板门窗、沿街的各式店铺都没有了,据说这个片区的改造,将恢复凤凰桥原有街巷的肌理,假古董就假古董吧,总比看着那片老屋渐渐消失掉要强一些,只有如此自我安慰式的默默祈祷,心却似被什么被钩着了,有种生生的痛。沿着围墙向前走,脑海中浮现的依然是晚间在老街上候着生意的商贩,街角三轮车推出的老鹅摊,闲坐门前纳凉的街坊,老人家手中摇动的蒲扇,以及蒲扇扇出的那份恬淡。

  凤凰桥就是志书上的迎恩桥,可以想象,当年康熙帝南巡,临幸扬州北郭,作为翠华所经的凤凰桥街,该是何等的繁华;官商为在桥前迎銮所建的迎恩亭,又该是何等的峻美。如今桥栏上的石刻仍在,但上面的过桥亭早已不存,岁月的冰霜已将“雕檐峻宇,出没云霞,上可结驷,下可方舟”的记载凝结成了历史。扶栏俯视,当初镂镌如玉的精美桥身,如今已是满壁斑驳,砖石风化的印迹,在向世人展示历史的脉络。

  从镌刻在北门遗址公园的“宋大城图”上可以看到,凤凰桥街也就是当时的北门街就已经存在,从那时算起,距今已近千年。其实,更早时的唐人杜牧,对这条街就有过“春风十里扬州路”和“街垂千步柳”的描述,相传隋炀帝在扬州的时候,曾在此设夜市,并建有宵市桥,这样算来,凤凰桥街的历史已逾1400多年。这里居民住户密集,街巷布局曲幽,是连接唐城、宋夹城和明清城墙之间的过渡带,文化积淀丰厚,市井逸事相传,不仅是城市文脉延伸的重要见证,也是唐罗城街巷的孤本,成为古城历史遗存的精品。

  越过漕河路,走到凤凰桥街的南端,这里的变化相比北段来得更早了,路灯下的街面进行了拓宽,路西沿河的老旧建筑也已消失。所幸的是,街的东侧有相当一部分还保留了原有的风貌,尤其值得珍惜的是广陵古籍刻印社。我国印刷术发明不久的中唐时期,扬州的版刻业就已开始,沈括的《梦溪笔谈》、曹寅奉旨所刻的《全唐诗》,最早刻本的《儒林外史》,与江宁、苏州、杭州、武昌等官书局合刻的《二十四史》,都是扬州书籍刻印事业曾经的辉煌。再往南走的凤凰桥街8号,是市特殊教育学校,前身为扬州市聋哑学校,始建于1947年,最初是由几位有志的聋人青年创办的,建国以后愈加得到重视,成为特殊教育领域的一个品牌。

  或许现在说到凤凰桥,大多数市民想到的是那里风味独特的牛肉汤,尤其到了数冬进九的寒天,很多人都会去一饱口福,随着老街的离去,牛肉汤馆也移到了旁边的现代建筑里。真心祈盼片区改造能做成精品,就像保持牛肉汤的独特风味一样,保持那一带历史文化的独有魅力,能够时常让人们来走一走,品一品。

  编辑:边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