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笔下的少年总有一段成长的经历,不在经历中磨练成熟,便在经历中怅然落寞,好似罗曼罗兰笔下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歌德笔下的维特,鲁迅笔下的闰土……各有各的不同。
美国作家塞林格笔下的霍尔顿,仅用了三天就展现出一个对世界充满厌恶、自身迷茫又困惑的少年形象。这个叛逆的少年,满口脏话,抽烟喝酒,用我们现在的眼光看来无疑是一个不学无术、满身歪风邪气的问题少年,心理和遭遇揭示了个人精神世界的矛盾,更多地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现实的矛盾,这恰恰也是大多数读者能够理解他迷茫与困顿的重要原因。五十年代美国的社会现实,人们缺乏理想信念,浑浑噩噩的活着,作为一个16岁的少年,身处这样一个社会,霍尔顿的内心是抗拒的,却根本又无力反抗,嫌贫爱富的校长老哈斯,学校里装模作样的老师,虚伪的女友,以及酗酒的人群,霍尔顿讨厌成人世界的虚情假意、曲意逢迎,却又无可奈何,他只能选择逃避。
所有的逃避并不是消极到无可挽救,因为塞林格笔下的点题,以一幅美妙的田园景象铺展开来,这关乎于霍尔顿真情流露的一段理想,他希望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看着一大群孩子在麦田里做游戏,没有成人的干扰,他的任务就是在麦田边守望,保护这些麦田里奔跑的孩子。我们每个成年人,曾经少年时又何尝没有过类似的梦想,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就连这一个如此纯粹的关于守望的梦想,也渐渐黯淡在岁月的流光里,虽然我们还时时想起,可已然是没有勇气、没有精力去映照的现实。
在看似混乱的场景切换之后,这部小说又一次展现了温情的一幕,就是当霍尔顿在几次被学校开除,去纽约闲逛几日而失望至极之下,萌发去西部流浪的想法之后,年幼的妹妹提着箱子说要和他一起去流浪,也正是这份亲情给了他留下来的勇气。这也如我们成年人的世界一般,面对社会的各种压力与挫折,总有一丝爱或亲情,永远是让我们鼓起勇气走下去的一盏明灯,照亮着我们的内心。
叛逆好像不可避免,环视当下,即使这个社会清风拂煦,阳光灿烂,可年少的无知,青春的躁动,仍然会让少年历经人生各种滋味,对这个社会生出一些不满。一些人在成长中成长,一些人在成长中沉沦,走不出来的那些人,用社会的不公来搪塞自己一眼望得到尽头,又满眼看不到希望的人生,特立独行,格格不入。我们会经历霍尔顿的迷茫,却也不希望沉沦,一直迷失下去,而当我们真正有了属于自己的麦田,还有奔跑的孩子,我们的守望便有了更加具体的意义。
在《麦田的守望者》一书中,即使行文至末,也没有给霍尔顿确定一个光明的去向,可是我们都会相信,他终将会走出那段人生想躲又躲不开的泥潭,踩上坚实道路,走向五彩斑斓的远方。就像我们每个人的希冀,总相信只要坚守自己纯真的内心,历经岁月的磨砺,终究会从梦想的渴望中,走进现实的开阔里。(文/龚磊 单位:宝应县检察院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