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红酥手,浓情蜜意中的甜腻腻
2021-07-08 17:15:00  来源:检察日报

  

  古代宴饮图,不知宴席上是否也有红酥手与黄藤酒

 

  南宋诗人陆游在他的《钗头凤》这首词中写道:“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归,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挑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这里的“红酥手”应该不是红润的手指,而是红酥手这种甜食。

  在陆游的《钗头凤》这首词中,把“红酥手”当成甜食可能更为贴切,想一想,当时陆游和唐婉这一双相爱的人在草长莺飞的初春时节坐在沈园里,桌上摆着红酥手、黄滕酒等佳肴和美酒,一边饮酒一边欣赏着满城的春色和墙外的杨柳,是何等惬意。这种景致来比喻当初他们之间的情投意合和彼此相爱的情形,多么贴切。黄藤酒是宋朝时浙江绍兴给皇宫里进贡的一种黄酒,而红酥手则是宋朝时宫廷里的一种甜食。

  古代的时候,红酥手曾经是非常流行的一种甜食,这种甜食的名字就叫红酥手。五代词人和凝在《宫词》中写的“红酥点得香山小,卷上珠帘日未西”这句中的“红酥”,说的就是红酥手这种甜食。红酥手原名酥山,因为被染成了红色,就被称为“红酥手”。

  在古代的典籍中记载,酥是从牛、羊、马、骆驼等的乳汁中提取出来的精华,有着非常细腻的乳白色,酥的制作和少数民族制作黄油的传统方法极为相似,再加上酥这种东西多是松脆、可口、柔腻香甜的食物,使人心驰神往,而红酥手更是令人无比喜爱。

  其实,在古代,能够做红酥手这种甜食的大多是一些心灵手巧的女子,做红酥手需要把酥加热到近乎融化的地步,然后向盘子中或淋、或沥,或点、或滴,一边让酥慢慢地漏下来,一边制作出精美的造型。

  还有,在古代文人的一些笔记中记载说,红酥手是江南的江浙一带的特产点心,因为形如佛手而得名。古代皇帝食用的所谓御用点心就有红酥手以及玫瑰酥、桂花酥、南瓜酥等。

  有人说红酥手这种甜食的做法并不繁琐,而且还说了红酥手的做法,不知道是不是可靠,姑且写下来。红酥手的做法是用普通面粉、猪油、水,拌匀,揉成光滑的面团后放置一会儿,擀成大面片,再从上向下卷起,压扁后分剂,再把做好的豆沙馅包进去,再用蛋黄刷表面,收口捏紧,将收口向下搓成鸭蛋形,把稍大的一头压扁,在上面竖切七至九刀,要切透,在生坯表面刷蛋黄液,放入炉子上烘烤一会儿,黄焦熟透后,染成胭脂红,就可以吃了。

  对于红酥手,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说红酥手是五代时期和宋朝时的冰淇淋,因为这种食品需要低温冷冻,所以,当时的普通老百姓只有在冬天才有机会享用。北宋的冬月即有人在夜市卖红酥手,不过,当时的皇家贵族们因为有冰窖,盛夏时也可以食用这种食物,就和现在的冰淇淋类似。古时的红酥手往往还要插上人工制作的彩树和彩花的造型,使得红酥手更加好看。由此也可以看出古人的兰心蕙质,还有他们在平凡生活中的勤奋和聪明才智。

  说起红酥手这种甜食,兰陵笑笑生在《金瓶梅》的第三十二回和第六十七回里写到了和红酥手很相似的吃食酥油泡螺儿。在《金瓶梅》中,李瓶儿最擅长拣制酥油泡螺儿,一个“拣”字用得极好,女子的纤纤素手,为小螺蛳剪头剪尾,也是好看的。李瓶儿做出来的酥油泡螺儿有浑白与粉红两样,上面都沾着飞金。李瓶儿嫁了西门庆之后,变成了贤妻良母,后来又养育儿子。西门庆看到酥油泡螺儿就想起李瓶儿,这份挂念的想起令即使是西门庆这样粗鄙的人也有了一份绵长的情意。酥油泡螺儿的名字像是海味,让人联想到奶油蛤蜊汤。

  明朝文人张岱在《陶庵梦忆》里写道:“乳酪以蔗浆霜,熬之、滤之、钻之、掇之、印之,为带骨鲍螺。”这里的带骨鲍螺也和红酥手相似,蘸糖霜、加热、过滤、塑形、盖名章,真是独家出品,成品形状类似贝壳,极美。

  在《金瓶梅》这部小说里写到了酥油泡螺儿这种美食,它“上头纹路就像螺蛳儿一般”,这样说来,类似于红酥手的酥油泡螺儿大概像蛋糕上面点缀的奶油花,小小的,一涡又一旋。不过,端上一碟奶油上来当零食,未免太腻了,何况《金瓶梅》里的酥油泡螺儿还真的有酥油。酥油鲍螺儿的做法是这样的:面粉,奶油,制成酥皮,搓成鲍螺状,并将边缘捏出螺旋状,然后或煎或烤至金黄。热食时酥香,冷了吃则最好配以浓茶。在《金瓶梅》里,这可能是天下之至味,西门庆的爱妾李瓶儿不但有一手松雪烹茶的功夫,而且她的酥手点心也制的实在是不赖呢,所以,西门庆才在李瓶儿身死之后哭天抢地,好不悲哀。

  唐朝的时候,那位曾经跟蜀地女子薛涛好了一小阵子的诗人元稹有一《杂忆》诗:“春冰消尽碧波湖,漾影残霞似有无。忆得双文衫子薄,钿头云映褪红酥。”元稹的这一个“褪红酥”是颜色,同时又是一盘美其名曰红酥手的甜食,既寓有爱怜之意,更含着令人品之味之的情愫。雅俗共赏,真好。

  编辑:吴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