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车轮交响乐里,有我蓝色的音符 ——写在高速道口抗疫点的日记
2022-05-31 10:44:00  来源:扬州检察

5月12日—26日,根据扬州市委、市政府“扎实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突出抓好保畅保通工作”的要求,扬州市检察院在已完成一轮高速道口值守任务的基础上,又增派 二十名干警,参加蒋王、瘦西湖高速道口的二轮值守。干警们克服个人困难,坚持24小时轮班,为过往司机提供核验行程、开具核酸检测单据、通行政策咨询等服务,全力保障“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大局目标。

十四天的抗疫服务,干警们忙碌着,感触着,他们用日记的形式写下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夜幕下的车轮交响乐(梁技 5月13日)

晚间11点半,我开车捎上搭班的小伙伴,于12点到达瘦西湖高速路口,换下小夜班同事,开启0至7时的大夜班执勤模式。

刚开始的一个小时,道口依然繁忙,我们工作台前的货车司机络绎不绝。我们逐一引导他们扫码,查看其行程记录,核对扬州接驳信息,临时保管行驶证件,并开具核酸检测单据。待他们做完检测后,我们再凭单退还证件。

夜渐渐深了,气温也不断下降,幸亏我们带了件外套,才不致浑身打颤。但可恶的嗜睡虫还是趁着车辆减少的机会,悄悄爬上我们的眼睛,我们只得冲咖啡、喝红牛,强迫自己打起精神。

凌晨4点多,伴随清脆的鸟鸣,东方渐渐发白,道口恢复了忙碌。满载货物的卡车在我们身边停下,又驶出。隆隆的车轮声,喧闹而又动听,仿佛一首交响乐。我听出,这乐声里也跳荡着我和同事们蓝色的音符。

老兵的帐篷“新曲”(杜立新 5月20日)

三十年前,我在部队服役时也曾住过帐篷。那是参加实兵演习,一住就是三十多天。期间,探索了战法,提升了作战和指挥能力,顺便也强健了体魄,磨炼了意志。

现在,我因为参加高速道口抗疫服务,再次“住”进了帐篷。虽然这个帐篷的外形没啥特殊,但30度的气温下,穿着隔离服、戴着N95口罩,在帐篷里待上半天,那滋味可真不好受。后背上的汗水,像一只只小虫,爬得我奇痒难耐;裹在医用橡胶手套里的双手,被汗水浸泡得惨白;隔着口罩、面罩,喝水不便,双唇干得起了皮。

但是,作为一名曾经的军人,啥样的帐篷都不能让我退缩!我在帐篷里为扬州站岗,为物流畅通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我感到光荣和自豪!

匆匆步履里的暖意(梅静 5月26日)

这次抗疫执勤的任务,是我“要”来的。科室年轻同事都有小孩需要照顾,这种“有风险、全天候”的活儿,还是多体谅他们一些吧。

执勤点的具体工作自然是辛苦的,但作为一个喜欢观察别样人生的写作者,那些行色匆匆、风尘仆仆的货车司机,让我觉得新鲜,并几多感慨。

不少货车的驾驶座上方,距车顶很近的地方,安装着一张十分狭窄的架子,仿佛缩小版的火车上铺。两人“接力”跑长途的司机说,夜里他们通常一人睡驾驶座,一人睡“上铺”, 虽然蜷着有些难受,但可以省下不菲的旅馆费。疫情吃紧时,没法下高速,这“上铺”一连用了四十天。

“累也得跑,因为物流不能停啊!”司机说话都很干脆。有时他们还会很直接地说:“误了饭点,你们这儿有么?”我和同事赶紧捧出自己的那份盒饭,并坚辞了他们的付费请求。

忙于赶路的司机还经常会把证件遗忘在我们桌上,我们用盒子专门收存,留待他们日后来寻。但有一天,我在地上捡到一张医保卡,我断定,这是某位司机掏证件时不小心滑落的。这种卡补办很麻烦,我便拨打卡上的人社部门和交通银行电话,想查询司机的手机号,通知他来取,却被告知无法查询,只能把卡交至淮海路社保基金管理中心,由该中心调取司机手机号。于是,我在当班结束后,专程骑车将卡送至该中心,并请工作人员当面拨通司机的电话,然后才放心离去。

为“行路人”寻求“最优解”(杨虎 5月15日)

这次值守,我的岗位是蒋王高速口。在这里,我和同事联合公安、交通、社区志愿者以及医护人员,组建了“公安检查,志愿者核验,医护做核酸”的外防输入阻截线。按照工作要求,我们逢车必查,逢人必测,24小时轮班值守,“白+黑”不停歇。作为组里的年轻同志,我还主动揽下了“大夜班”的担子。

在值守过程中,我和同事做得最多的,就是向司机解释最新的防疫政策,安抚他们的情绪。同时努力提高核验效率,缩短查验时间。遇到特殊情况,我们则设身处地为“行路人”着想,努力寻求“最优解”。比如两位老人乘坐出租车从云南来扬,其中一人只有护照,而核酸操作系统中无法输入护照信息。我和同事讨论后,想起核酸注册码可以输入护照号。采用这种方法,老人顺利注册了核酸码并做了检测。

此事处理结束后,当夜我们就将情况向卡口点位长作了汇报,天明时,核酸注册二维码即被张贴在了核酸采样点,使外地来扬人员多了一些便利。

  编辑:吴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