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苏轼吃过的“馒头”
2024-05-27 10:33:00  来源:检察日报

  许多年以后,苏辙也许还会时不时想起跟哥哥一起联句的那个下着大雨的美妙夏日。那时,年轻的苏轼与苏辙在学舍读书,某年夏季的一天,突然天降大雨。苏轼与老乡程建用、杨尧咨以及弟弟苏辙坐在学舍中,望着窗外的瓢泼大雨,突然诗兴大发,便相约一起“联句”。

  程建用看见庭院里的松树在大雨中倾倒,便率先开口道:“庭松偃仰如醉。”程建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松树在雨中的起伏姿态生动地描绘了出来。杨尧咨听后,不甘示弱地接道:“夏雨凄凉似秋。”夏日的雨水给人一种清新凉爽之感,仿佛令人感到了浓浓的秋意。

  苏轼见两位老乡说的要不是举目可见的情景,要不便是切身的体会,这未免过于单调。于是,他想了想,便接了一句:“有客高吟拥鼻。”在大雨降下时,有位客人正在用雅正的音调高声吟咏。那么,这位高声吟咏的客人在想什么呢?这个问题便抛给了当时年龄最小的苏辙。苏辙灵机一动,脱口而出:“无人共吃馒头。”

  苏辙的诗句一出口,众人纷纷笑弯了腰。原来,大雨中的客人,在孤独地感叹:“听说下雨天和美食更配喔,可为什么没有人能和我一起分享馒头呢?”这句诗简单、直白,甚至有些漫不经心,你可以说它充满童趣,也可以说它有点稚气未脱。但把这句诗放在全诗中,却意趣盎然。苏轼对弟弟的这句诗印象深刻,想必也很满意。四十年后,他回忆起往事,还特意将这件事记录了下来。这个故事如今收录在《苏东坡全集》中。

  我们猜想一下,苏辙能够随口对出一句“无人共吃馒头”,那么,他在生活中一定很爱吃馒头。其实,苏轼也是个爱吃馒头的人。

  在那个夏天过去很多年以后,苏轼被贬海南。

  众所周知,苏轼是一位美食家,他爱吃,而且更爱分享。美食,的确要和朋友一起吃才更有滋味。若是一个人吃饭,即便山珍海味,那也食之无味。在海南时,苏轼便想起了吃馒头,他还约过吴复古、姜唐佐一起吃馒头。吴复古在潮州潮阳县(今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麻田山筑有一座“远游庵”,因此被人亲切地称为“麻田吴远游”。作为苏轼的老友,他在苏轼被贬海南后,专程跨过大海,去看望自己的老友。姜唐佐,是苏轼在海南当地收的一位学生。苏轼非常欣赏姜唐佐,还特意赠诗两句:“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并承诺将来姜唐佐高中之后补齐诗句。

  苏轼在《约吴远游与姜君弼吃蕈馒头》中专门将这件事记录了下来:“天下风流笋饼餤,人间济楚蕈馒头。事须莫与谬汉吃,送与麻田吴远游。”“饼餤”是一种面食,“笋饼餤”大致类似于包笋的馅饼。当时的人以吃笋饼为风尚,但苏轼却认为“蕈馒头”才是人间美味。看过《水浒传》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了解,宋代人吃的馒头,里头是有馅的,类似于今天的包子。所以,当年苏辙所说的“无人共吃馒头”,大概不是吃咱们今天所看到的馒头,大概率类似于咱们如今吃的包子。至于苏辙喜欢吃啥馅的包子,就不得而知了。

  “蕈”是指真菌,也就是我们说的蘑菇。苏轼邀请朋友们一起吃的“蕈馒头”,应该是蘑菇馅的包子。从苏轼的诗中能够推测,这种蘑菇馅的“馒头”,在当时的风头恐怕比不过饼类。但苏轼却幽默地表示,像蕈馒头这种美食,一般人还品味不来,得送给吴复古老师这样有品位的人品尝。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编写的《日用俗字》里的“菜蔬章”这样说:“蘑菇香蕈从来贵,松伞猴头价不轻。”在古代,蘑菇可是珍贵食材。直到现在,蘑菇馅的包子仍然广受人们欢迎。在苏轼生活的宋代,馒头种类繁多,令人眼花缭乱。那除了蕈馒头,咱们的“美食家”苏轼,还能吃到哪些馒头呢?

  《东京梦华录》里就记载过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内的一些知名馒头店,比如“孙好手馒头”“万家馒头”,其中“万家馒头,在京第一”。万家的馒头,味美非常,在京城里排得上第一。《东京梦华录》记录,开封府六月的“巷陌杂卖”中有一种“羊肉小馒头”,这便是羊肉馅的馒头。《东京梦华录》所记录的,多是宋徽宗崇宁到宣和年间(1102年—1125年)开封府的情况,这一时期与苏轼生活的年代相近,不知道苏轼是否也吃过“万家馒头”?或者,他喜欢“羊肉小馒头”吗?

  《梦粱录》中记载的南宋时期杭州大街上的馒头,花样更多。比如糖肉馒头、羊肉馒头、太学馒头、笋肉馒头、鱼肉馒头、蟹肉馒头、假肉馒头、笋丝馒头……花样实在太多,就算报菜名也得大半天。

  和苏轼一起吃“蕈馒头”的两位朋友,吴复古最后享年96岁,而苏轼的学生姜唐佐,后来在广州参加了“解试”——相当于明清时期的乡试,并成为海南历史上的第一位举人。

  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正月,姜唐佐前往京城参加礼部会试,路过汝南时,前去拜访客居此地的苏辙。此时,苏轼已经去世一年多了。遇见恩师的弟弟,姜唐佐内心的激动之情难以言表,便将苏轼当年赠送给自己的两句诗拿给苏辙看,苏辙见了,不由得流下热泪。他后来还撰文记载了此事。

  虽然姜唐佐当时尚未考中进士,但苏辙想起哥哥曾经的许诺,于是提笔为姜唐佐、也是为哥哥将诗句补充完整:“生长茅间有异芳,风流稷下古诸姜。适从琼管鱼龙窟,秀出羊城翰墨场。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锦衣他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力长。”

  苏辙对姜唐佐不吝溢美之词,这也体现了苏辙对姜唐佐的期待。只是不知道,姜唐佐有没有告诉苏辙,自己曾和苏轼一起吃过馒头。此时此刻,苏辙是否又会想起许多年以前的那个下着大雨的夏天?那个夏天的谐趣与才情,并未在历史的颠簸中随雨打风吹去,直到今天,依然让人怀想与艳羡。

  编辑:吴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