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时评:不让孩子挨冻事件再发生
2017-12-07 15:03:00  来源:正义网

  125日《中国青年报》报道,近日,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最低气温一直在零摄氏度以下,当地采暖季已开始近20,但该县部分乡村小学至今还没有供暖,不少学生被冻伤。一位家长说,她的孩子是二年级学生,现在脚已经冻伤了,“看着孩子皴裂肿着的后脚跟真是心疼啊! 

  报道引起多方关注,效果立竿见影。126日人民网报道,曲阳县委宣传部新闻科负责人表示,5日下午3,此前未供暖的11所小学采用清洁煤供暖等方式实现了临时供暖,6日下午6时后,将实现煤改电供暖;县纪委124日下午已就11所学校未供暖的问题成立专项调查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孩子不再挨冻,令人高兴。但高兴之余,我们有必要思考:如何避免孩子挨冻事件再次发生? 

  对于未及时供暖,曲阳县教育局的解释是:今年曲阳县所有学校的供暖进行“煤改电”改造,但是工程没有按时完工。“为什么‘煤改电’工作不能提早展开?”家长的追问,是合理的质疑。 

  中青报记者在中国政府采购网上查询到一份《2017年曲阳县教育局学校“煤改电”设备采购与安装项目招标公告》,开标时间是1012,此时距离供暖日(1115)仅有一个月零三天的时间。如此短时间内完成全县所有学校的“煤改电”改造,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也就是说,部分孩子可能会挨冻,从启动改造之初就几乎已注定。 

  我不敢把话说满,说改造一定不能按时完成,所以用了“几乎”。不过,即便有孩子会挨冻只是一种可能性,有关部门也应该审慎行事,作出一旦改造不能按时完成保证孩子不挨冻的预案。 

  作为减少大气污染的举措,“煤改电”“煤改气”等势在必行,这是件好事,群众也是欢迎和支持的。然而,当上述目的实现以孩子(除了孩子,媒体也有多地百姓因改造未完成挨冻的报道)挨冻为代价的时候,有关部门必须反思:好事为何没办好? 

  “好事没办好”,这是125日我看完中青报后的判断。但126日人民网的报道让我意识到,这一事件暴露出来的问题远不止于此。“5日下午3,11所小学采用清洁煤供暖等方式实现了临时供暖”,这是报道刊发几个小时之后当地采取的措施。我本来以为,改造没完成,挨冻是孩子唯一选择,没想到还能“临时供暖”,而且可以这么迅速。 

  “临时供暖”也应该具备一定条件才行,我想知道,这样的条件是125日刚刚具备,还是之前已经可以。如果答案是后者,“临时供暖”是中青报报道刊发后当地压力之下的选择,那么,之前未采取“临时供暖”避免孩子挨冻,又是因为什么? 

  对决策部门来说,无非两个原因:第一,对孩子挨冻的事情不知情,至少不知道情况那么严重;第二,知情,却未采取补救措施。无论哪种可能,都暴露了相关部门、人员工作上的缺失。对此,纪委的专项调查组有必要深究。 

  人民网报道还称,河北省教育厅也于5日发布通知,要求各市教育行政部门对辖区内中小学冬季取暖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各级对于检查中发现的未正常供暖、随意缩短供暖时间、降低供暖标准、存在取暖安全隐患的学校,要发现一所整改一所。对于因冬季取暖造成严重问题的,要严肃查处,并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一篇报道引发如此大反响,可见媒体的力量,但我仍想提醒,一件事,当它被媒体“盯上”的时候,也往往意味着伤害已经发生。避免孩子挨冻事件再发生,需要媒体监督,更有赖于相关职能部门平时工作做细做实。(作者:曙明)

  编辑:边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