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文苑】风风雨雨的四十年:房子·车子·票子
2018-06-25 17:25:00  来源:江苏检察网  作者:梁彦

  广陵路254号、广陵路272号、广储门外街12号、广陵路297号、运河西路215号,这一个个地址,将思绪串联,将时空浓缩。办公场所的变迁,承载着江苏广陵检察人四十年的风风雨雨。从事检察工作二十多年来,我深切地感受到,和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我们的检察事业也像百姓居家过日子一样,不断充实着新时代元素。

 

  房  子

  记得刚进检察院工作时,一次见到一位《检察日报》的记者,不知从何途径寻到我们单位,要看一下旧的办公楼。那时我们刚刚搬出那栋小二楼不久,楼下几个房间门口的墙上还挂着“反贪局”“法纪科”“控申科”的木牌子,黑字白底,油漆斑驳。那位记者见了,如获至宝,楼上楼下,楼里楼外,拍了个够。原来他是为了报道检察机关恢复重建二十周年来的变化,搜集老照片的,不想今天见着了“文物”,自然是喜出望外。那栋楼楼上都是木结构的,木楼梯、木板墙、木窗户、木地板,人在楼上走,楼下的人都会感到晃悠。一阵大风刮过,只觉得屋子在挣扎,刚抹过的桌椅上又是一层灰。我们在里面办过公的人都知道,北墙外打了两根支撑桩,心里踏实一些,不知情的蹲在里面会吓着。

  那时,我们院办公地点分散在城市主街道两侧,“两岸三地”:路北两处,一处是院领导和办公室办公区,一处就是前面提到的那栋小二楼,是自侦部门办公、办案场所,两处之间“九曲十八弯”,中间隔着公安局的几个科室;路南100多米远的小巷深处,有两排平房,那是刑检部门租用的,办公桌还有两人合着用的呢。

  如今的办公场所占地近20亩,当我坐在敞亮的办公室里,欣赏着广场上微波荡漾的水池、草木翠绿的身姿时,不由得感慨这二十多年来的巨大变化。今天的检察大楼里,信息网络系统、案件管理系统、同步录音录像系统、安全监控系统,科技强检的一年年投入,给大楼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赋予了旺盛的生命力;荣誉室、广检书吧、党员之家、健身房、羽毛球场、主题走廊,检察文化的一个个载体,让干警在紧张忙碌的工作之余,体味到了“家”的温馨。

 

  车  子

  现在的城市生活,人们已经离不开车子了。可建院之初,我们的检察前辈们,外出办案全靠“11路”。后来配发了自行车,才感觉方便一些。但路途一远,骑车的滋味也不好受。有时为了补充一个证据,需要来回颠簸,骑上四、五个小时,还得随身带好修车工具。“时势造英雄”,以致于院里冒出了几位自学成才的修车高手。

  1983年经济检察科成立时,院里把唯一的一辆机动车——80型嘉陵摩托车,当作了贺礼。能骑上摩托车出去调查取证,八成办的是大要案。后来添了一辆旧的伏尔加轿车,这车的使用可有讲究了,路程太远怕抛锚,近处又不给派车,毕竟经费有限,管车的还真得有点水平,要熟悉它的“脾气”。

  现在行装部门都成立车队了,最远到深圳,在近半的国土上留下了广陵检察干警夙夜在公、攻坚克难的身影。随着警灯的闪烁、警笛的鸣响,一个个证据被锁定,法律的公平与正义得到彰显。

  票  子

  提到票子,我们想到的自然是钞票了,但在计划经济年代,票子的种类就多了。1990年代初进院工作时的“水票子”,在我脑海里印象最深,那时我们几乎天天跟它打交道。单位街对面三、四十米不远处有一间茶水房,那是一对老夫妇经营了许多年的老铺子。我们按月从他们那儿购买水票,按人数分发到科室。一张张水票,从建院一直沿用到1996年,可谓是一段历史的见证物了。在打水来回的路上,同事间、熟人间相互打个招呼问声好,聊点新闻,开始新一天的工作。有时年轻一点的也会露一手,展示两手提八只水瓶的劲儿,那架势颇有点《少林寺》里李连杰双手提水桶的武侠味儿。在工作、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那场景还真让人有点别样的留念。

  “水票”成为了历史,“票子”推动者发展。如今的检察机关,公用经费、办案经费得到了保障,国家财政给的“票子”多了,干警们办公、办案没了后顾之忧;从优待警得到了落实,干警待遇提高了,干劲更足了。

  编辑:边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