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4月底资管新规落地,以前广受金融消费者青睐的银行保本理财产品难以为继。同时,影子银行融资受到遏制,债市违约潮又一次来临,许多金融消费者可能面临保本理财产品兑付困境。
近年来,金融消费者屡屡中招:信用卡被盗刷,买到假理财产品受骗,高利贷无法归还,P2P平台倒闭跑路索债无门……等等,说起来,都是满满的教训。
然而,当不断提升的资产管理需求和财产保值增值焦虑遇上“好机会”,金融消费者可能依然想当然地以为自己是安全无风险的,却不知,金融是各种风险的博弈,如果欠缺必要的金融能力,“踩雷”是迟早的事。
目前,国内大部分资产的理财和财务管理都是由个人操作,老百姓越来越多地加入到理财队伍中,他们的金融能力如何?
自2014年起,由新华网、银率网共同举办了三期“中国居民金融能力调查”,前两期已发布的报告显示,满分为100分,中国居民金融知识得分分别为50.36分和51.15分,中国居民的金融知识水平较低,能力欠缺。2015评级机构标普展开全球金融知识水平调查(标普全球FinLit调研),发现中国民众金融知识水平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调查中72%的中国成年人不能正确理解风险分散、通货膨胀和复利等重要金融概念。央行在2017年第一次全面开展消费者金融素养问卷调查,发布了《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2017)》。总体上看,全国消费者金融素养指数平均分为63.71,属于中等偏上水平,消费者金融素养水平有待提升,且发展存在着一定的不均衡。报告也提示了消费者在金融素养方面的诸多现象,如在金融消费行为上,目前只有不足四成的消费者在选择金融产品或服务时会仔细阅读合同和账单。
在金融市场的成熟度不高,金融机构尚不规范,金融投资品种不断增加和投资风险日趋加大的大环境下,金融消费者如何不踩雷,如何最大限度防范风险,提升金融能力至关重要。具有金融能力,意味着金融消费者能够具有积极正确的挣钱和理财态度,拥有必要的金融知识和技能,有能力进行符合自身处境的金融活动,包括适当的挣钱或理财方式,必要的风险控制,合理的资产规划和管理,以及有效应对金融纠纷等。
常言说“吃一堑,长一智”,教训只能提供负面经验,而提升金融能力,更需要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鉴于金融消费者素质的低下会对宏观经济带来负面影响,而良好的金融素养有助于提高金融市场参与度和降低金融风险,且金融能力是反映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重要指标,金融消费者教育在很多国家被上升为国策,纳入金融监管者的职责范围。
我国已制定了《中国金融教育国家战略》并上交经合组织,设立了金融消费者保护和教育专门机构,建立了金融素质调查问卷和评估制度,编写出版了《金融知识普及读本》,也通过12363免费咨询电话、网站、报刊、广播、电视、微信公众号和搭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互联网站等各种方式向社会公众提供金融知识,可以说已融入世界潮流。金融消费者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成,知识普及对于提升金融能力固然重要,而如何塑造金融消费者的正确态度和信心,不能仅靠“买者自负”的监管警告,更需要金融机构高度自律,以及稳定和可预期的政策和制度。
(作者王红一 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