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烟升起的时候
2018-04-23 09:56:00  来源:扬州晚报

  一场倒春寒带来的春雨里,柳芽与草尖,杏花俏立的枝头,落英缤纷的小径,格外鲜嫩,格外清爽。农历二月,春色是谁也按捺不住的文学梦,历经种种风寒与压抑,还是会出芽生长,开花成景。

  这样的天气,宜闲庭信步,宜谈文学人生,也宜读书,比如《暮色炊烟》。翻开来,纯朴与亲切,干练与真实,如杏花如春雨,瞬间温润了为种种琐事所挤占所烦躁的心情。

  有着四十年新闻与公文写作经历的丁志方先生,一张方正阔气的脸庞,明明是张标准公文脸,在柔和的橘黄灯光下,竟成了闲情与逸致的代名词。在退休后的两年时间里,养花种草,含饴弄孙,还建造出一个二十万字的大世界。

  家谱里的老太爷,慈祥善良的奶奶,西边的大爹爹,后边的二大爷,都活生生地跃然纸上。比如隔壁大妈家的老大:“100多斤的石锁信手拈来,手提、肩扛、单滚、双滚,玩起来前后左右,花样翻新,200斤的石担子,他轻轻地一抓就能举过头顶。”还有妈妈做的菜,种树习俗,乡亲们串门、乘凉,还有迎亲祝寿用的细吹细打,都是家乡的味道,都是朴素文字里溢出的自然香气。

  在技术流意识流逆向思维等概念泛滥,词语被折腾得面目全非的今天,朴素已成为一种美德。翻开《暮色炊烟》,首先吸引我的是《捉知了》:“一旦发现目标,就悄悄地伸出竹竿,只要听到嘎的一声,就知道知了落网了。也有落网不叫的,那是母的,会叫的则是公的。”还有《掏鸟窝》:“胳膊粗的树枝被拽得弯弯的,树上的孩子横斜着身子,脚钩在树干上,手吊在树枝上……掏到的鸟蛋不能抓在手里,只能含在嘴里,能含几个是几个……”这些生动的文字,没有真实的体验很难写出来。

  读《庭院秋雨》时,我被这样的画面打动:“绿色的草坪,像吃饱喝足的婴儿,很滋润地躺在母亲怀抱里,挺着个小肚子,尽情地舒展着四肢。这草坪很丰润,也很迷人,四周呈深绿色,越往中间越淡,淡得发亮,像罩了一层橘色的灯光……”文字里的他带着人听雨,也带着人怅然若失:“我仿佛听到了小草在雨中轻轻呢喃,听到了风和雨联手演奏的交响曲,听到了树叶哗哗啦啦的击掌声……听着听着,一种淡淡的惆怅在心底油然而生。”文人与秋雨,就像蒋捷那句“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这是一份独有的性情。

  整本书读下来,我看到一个青涩的年轻人,走在生活与工作的路口,如何掌控内心的风浪,如何稳舵远航,一步一步走向成熟与坦荡的中老年。不禁想,我若是早几年读到这些文字,之前鲁莽的为人处世能改变一点,人生际遇或许会有所不同。这不能不算是文字之外的又一种收获。

  编辑:边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