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苦难辉煌》:不忘初心,玉汝于成
2017-11-20 16:57:00  来源:高邮检察院  作者:窦灿

   近期读了一本书,书名为《苦难辉煌》,书中对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错综复杂,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进行了剖析,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及其困难的情况下如何建立红色政权的艰辛与伟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革命和国家建设从星星之火,最终化为燎原之势,打碎了旧社会机器,建立起一个挺直中华民族脊梁的人民民主国家。若问缘由,这其中夹杂历史的眷顾,但更多的是一个政党契合人民利益的本质属性带来了新旧中国天翻地覆的变化。值此十九大召开之际,回首党的历程,发现党有很多精神和品质对指导我们现如今工作依然至关重要。

   

  艰苦奋斗的精神

  中国共产党虽然成立在上海,却非在这里顺利成长,相反,在十里洋场,年轻的党还受过重大挫折,国共合作在这里破裂,秘密暗杀在这里盛行。走出大城市,进入山窝窝真正给了党以机会,以春天。延安,一个人口稀少的陕北小城,一个挖窑自居的“落后”地方。陕北天干气旱,当地土著掘山为窑居住,窑洞并非完全的冬暖夏凉,实际上大多数窑洞因凹在山内而潮湿。陕北峰峦如聚,山险天沟不见底,黄土高原上车马难行,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吃的是小米,抗的是步枪,衣食住行难以满足,武器医疗无从谈起。就连美国记者初到延安的时候,唯一的印象也是穷困,非常穷的中国农村。可是,凤凰山、王家坪、杨家岭均留下了党的领导人和革命战士艰苦奋斗的身影,领导人带头干,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南泥湾——原本塞上的荒漠变成了另一江南。就是在这个经济边缘化的地方,中国共产党扛起了抗日的大旗,努力促成全国抗日统一民主战线的成立。艰苦奋斗精神不是要求一味的恪守贫穷,而在于面对贫穷,面对困难时候能够迎难而上,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不具备条件前提下创造条件,攻坚克难,完成对客观条件的大反转,做主观世界的主人。到现代之后,中国的各项事业,均是由艰苦奋斗而成就的,秉承艰苦奋斗的精神最终脱掉了中国原本积贫积弱的帽子,让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它永远不会过时。

  和群众保持血脉联系 

  历史学家说,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中原大地老百姓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这句话点明了党力量的源泉,这力量根植于大地,来源于普通群众。和群众保持血脉联系就是要依靠群众,在红军转移至陕北的时候,革命军人多数和当地群众生活在一起,依靠群众,信任群众,这样才使得放弃延安后,党的军队并没有被彻底消灭,而是依托地形和群众,离开延安不离陕北,迂回作战夺得了胜利。和群众保持血脉联系还要做到官兵平等、官民平等。毛泽东主席曾经提出过这一概念,这不仅是一句话,更是党给人民的承诺。曾经勇冠三军的黄克功并没有因为军功抵罪,而在1937年10月12日的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被判决死刑立即执行。群众事情无小事,面对贪腐零容忍。正是与群众保持血脉联系,人民才爱戴这个党,在她的领导下,经济建设蓬勃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提升。

  不变的共产主义信仰 

  1943年5月15日,共产国际解散,国际国内涌现出很多思潮,认为共产主义已经失败,并且对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合理性产生质疑。毛泽东主席却认为,共产国际解散并不是共产主义事业的挫折,实际上是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而给予各国共产党以更高的自主权。中国的事业从来就没有任何模板和脚印可以学习和仿造,一方面是靠着不断摸索,在挫折中学习,在教训中前进;另一方面靠的就是共产主义信仰,这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共产主义信仰也并非是飘忽难以琢磨,它实际上就是为了一切为了人民事业的精神。人没有信仰便会丧失目标和动力。见过经历数年,风餐露宿,匍匐于寒雨冰霜中磕头朝圣的人;见过青灯古卷,白发如雪,静坐在故宫中小心翼翼修葺文物的人,他们因为有信仰,或坐或站在自己心里最想的地方。共产党人也是因为有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信仰才能作为一个十三亿大国前进的引擎,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及司法改革,展现着她的澎湃动力。只有作为一个国家领导的政党有坚定的信仰,国家才能蒸蒸日上,人民才能紧密团结,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如今,中国共产党风雨走过九十六年,她并不像一个耄耋老人,相反,各项改革和建设让她走入了一个新时代,她坚定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和人民群众紧密相连,不忘初心,不断奋斗,正续写着社会主义中国新的华章! 

  编辑:边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