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我们毕业了|从实习生到检察人 一事精致便能动人
2018-06-25 17:06:00  来源:正义网

   

  2005年夏天,我从老校长手中接过学位证书,并接受他的拨苏正冠,第一次那么近距离面对老校长,感受他亲切又有力的握手,好像为我的未来注入了无限力量。

  走出校园,带着老校长的谆谆教诲和上海大学“自强不息”的烙印,我踌躇满志地迈进了检察院的大门。检察人,如何解国之“忧”、民之“忧”?从书记员到助理检察员到入额检察官,从办案一线到综合部门又到办案一线,每一次岗位的转变都带给我成长的历练和对这个问题的思索。

  在公诉科工作的岁月里,我在一件件真实的案件中,感受到了国之“忧”、民之“忧”。每次,道出那句“我以国家公诉人的身份,出席法庭支持公诉,并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时,使命感油然而生。我想,惩恶扬善,维护法律正确实施,就是一名公诉人最好的“回报祖国,服务人民”的方法。

  在办公室从事材料信息工作的岁月里,我在类案大数据中发现了国之“忧”、民之“忧”,形成了诸如《房产交易环节“利益链”催生职务犯罪》等多份调查报告。我想,以案见微知著,为上层决策提供准确参考,就是一名信息员最好的“回报祖国,服务人民”的方法。

  如今,我来到了未成年人检察岗位,看到一双双误入歧途或遭遇不幸的眼睛中注满了“忧”。都说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我想,综合运用刑事、民事、行政检察职能,帮助这些特殊的孩子重新出发,是一名“国家监护人”最好的“回报祖国,服务人民”的方法。

  愿每一名走出校园幸而成为检察人的你我,都能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立足每一个检察岗位,回报祖国,服务人民!

  头顶的天空

  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检察院 张熠

   

  北京的蓝天是特别的,它承载着时间的厚重,衬托着宫殿的恢宏。它是时间长流里一颗颗剔透的琥珀,是人们眼中“不像话”的美学。2016年,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毕业典礼那天,就是一个这样的蓝天。

  那日,同窗了4年的少年们学士袍加身,坐进同一个礼堂里。毕业3年的师兄回来了,用平稳的语调讲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但愿奔跑万里,归来依旧少年”,他突然语调上扬。热血涌上心头,好像迫在眉睫的不是毕业是出征。晚上与别系的师姐话别,“你学新闻的,去检察院干什么?不会边缘吗?”她问得直白。我没有多想,只是脱口而出:“既可以做新闻,又可以学法律,多好。”

  然而,不幸被言中,边缘感很快隐隐作痛。“朋友圈”里的昔日同窗的新闻报道宛若另一个平行世界,我渐渐“忌讳”谈到工作日常,也不再喜欢抬头望天。

  4个月后去上级院借调,有幸认识了一位在检察宣传战线身经百战的儒雅前辈。某日,业务处室的同仁对通稿提出修改意见。前辈信心满怀,他从宣传效果入手,解释要点单列的重要性,同时横向对比全国兄弟院,指出该措施的创新性与不足之处。对方茅塞顿开,释然而笑。原来,宣传从不是业务的亦步亦趋,它让寻常与众不同,让不同光芒万丈,它是一种智慧的力量,陪伴着业务学习与成长。

  成长是一条单行线,毕业是回不去的站点。两年来,我不再编织那座叫“边缘感”的囚牢,而是与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笑对每天的日出与日落,不再遇事就空喊“狭路相逢勇者胜”,而是冷静思考对策,潜心感受前行。只是,我依旧习惯抬头望天,回忆蓝天背后毕业的场景,感受年少的轻狂与热血的涌动。生活不缺蓝天,我们不缺舞台。

  从实习生到检察人

  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检察院 杨轶以

   

  去年的这个时候,也是阳光明媚到似乎有那么一点灼热,我穿着黑色的学士袍,牵着同学好友,围绕校园,最后一次散步。

  选择去检察院工作是大四突然决定的,对于一个语言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在最后一个暑假,我在检察院度过了两个月实习的日子。

  那时我还不太清楚检察院的工作内容,我总想象里面都是些上了年纪的检察官,戴着老花镜慢悠悠地看着卷宗。然而在我踏入检察院之后,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进入检察院实习的那一刻,就像打开了一个毫不起眼、方方正正的礼物盒,盒子里的每一个角落竟然都充满惊喜。

  检察院有很多年轻血液,年轻的检察官们工作的时候严肃端庄,私下里也喜欢聊天玩闹,就算有些上了年纪的老师,也时髦得很,对这个时刻更新的世界充满好奇心。在那两个月里,我并不觉得我只是一名公诉科的实习生,我的带教老师像带自己学生一样教我,向我一点点展示检察院工作的每个细枝末节,同一间办公室的年轻检助,也热心地和我聊毕业以后的职业规划。尽管我不是法律专业出身,但我还是志愿加入这一事业,因为我确信,这是一份有意义的工作。

  公务员录用考试的种种艰辛不多赘述,我只知道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去年夏天,当我昂首挺胸,踏着树阴下细碎的光斑,再次进入检察院大门的时候,我已经不再是那个面色茫然的实习生,而是一个真真正正的检察人。还是如我之前说的那样,这次踏入检察院大门,这个不起眼的礼物盒又给了我新的惊喜。司法改革洪流滚滚,正值高潮;检察院内设机构改革提上日程,迫在眉睫,检察事业去粗取精,推陈出新,好像一切都在往更好的方向发展。检察工作源远流长,但它却如此亲切,愿意与我这样一个新人重新前进,共同发展,我感到与有荣焉。

  尚未佩妥剑,转眼便江湖;愿历经千帆,归来仍少年。

  永远的“06届”

  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检察院 魏彬

   

  2006年,记得是德国世界杯的那一年,我从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毕业。从此后,“06届”成为母校赠予我们的新昵称。一晃12年过去了,世界杯已经兜兜转转到了俄罗斯,我也从懵懵懂懂的毕业生,逐渐成长为上海市优秀公诉人,不得不让人感叹岁月悠悠。回望毕业那年,除了精彩的世界杯,更有许多美好的经历和记忆,放眼工作之后,正是母校里积累的点点滴滴,让我能够在检察道路上厚积薄发、勇往直前。

  还记得,那在韬奋楼门前庄重的毕业典礼。来自各个专业的我们盛装出席,围坐在一起替母校的建设出谋献策,为广阔的未来规划蓝图。法院、检察院、高校、律所……虽然大家奔走的方向不同,但我们那颗明德崇法、追求正义的法律人之心却是相同。那时的我们,稚气未脱却又朝气蓬勃,资历尚浅但却意气风发。

  还记得,那一场紧张逼真的模拟法庭。为了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工作,我们切磋技艺、互通有无,全力以赴地参加毕业模拟法庭活动。

  还记得,那一次精彩激烈的校园辩论。大家时而单打独斗,时而组队配合;时而探讨案例,时而辩论法理;多变的是毕业活动的形式,不变的是大家探求真理的决心。在即将毕业离校的时刻,能够毫无保留地参加一场唇枪舌剑的论辩大赛,不禁让人大呼过瘾。那一次,在充分领略校友们的思辨魅力、敏捷反应以及雄辩口才的同时,我更学会了打动观众、赢得共鸣,学会了法理和情感的结合升华。还记得导师在知道我将进入检察院工作时,临行的谆谆教导:“一个真正优秀的公诉人,不仅要拥有冷静的头脑,更要有火热的内心。毕业后希望你能够学会情理交融,这样才会把公诉人的形象塑造得更加丰满、更有温度。”

  时光荏苒,现在的我,已经成长为一名能够独当一面的公诉人,但在母校面前,我却还像个孩子,要不断进取,做永远的“06届”。

  一事精致 便能动人

  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检察院 顾晗玉

   

  “也许我们会不记得走了多远的路,但是我们总会记得经历过的那些人和事,他们如根一般深深扎在心里。”大学一毕业,我就进入了检察机关工作,还记得毕业那年的六月,即使自己满脸带着青涩,却依旧无所畏惧、摩拳擦掌,因为心中有向往有热爱。于是,怀揣着对检察事业的憧憬,我成为了检察院里一名司法行政人员。

  “埋头苦干是第一,熟练生出百巧来”。刚开始着手工作时那一番“抓耳挠腮写材料,肚内无货苦哈哈”的阵痛至今记忆犹新。特别是对文字工作新手,无措、迷茫皆曾有。领导为了增加我们的文字积累,在每间办公室里都堆上了厚厚的报纸,也给我们分享了不少公众号,让我们坚持多看多写多练。从新手到硬手的蜕变,是厚积薄发的过程,容不得一丝怠惰。

  “一事精致,便能动人”。这是我很久以前听过的一句话,却始终记忆深刻。细节的处理,往往决定了工作的成败。办公室是单位的综合服务部门,事情多而杂。凡事先想一步,以工匠精神去雕琢细小的工作,力争做到滴水不漏,严丝合缝。

  同事们都调笑说,“办公室人有两大特征,一是手拿大摞材料,二是走路生风。”作为综合部门,不能因为事杂乱为,因为事急而盲为,特别是事情繁杂的时候,耐心和定力,会让工作从被动到主动,从主动到从容,对我们来说更是这样。

  同题·上海篇

  编辑:边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