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暑。
大暑是夏天的最后一个节气了,之后便是立秋。秋意渐近,可天气却是最热,正是因为大暑时节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
大暑有三候。一候腐草为萤。古人认为萤火虫乃是腐草所变,丹良、丹鸟、夜光、宵烛,皆萤火虫之别名。
二候土润溽暑。我们说过暑是一种湿热,溽,湿也,土之气润,故蒸郁而为湿。大暑时节的热更是湿热难当,这种感觉想来南方更为明显一些。
三候大雨时行。因为湿热,湿气不断聚集,最后招来磅礴大雨,大雨时行以退暑,立秋就快来了。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也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古人怎么说热呢?曹植在《大暑赋》中说“草木垂干,山坼海沸,沙融砾烂。”草木快要焦干,山崩大海沸腾,沙子融化石砾烤烂,自然界的草木沙石都是融化焦烂的样子。贾谊也有相似说法,他在《旱云赋》中说:“隆盛暑而无聊兮,煎沙石而烂煟。阳风至而含热兮,群生闷懑而愁溃。”这也太热了,简直是在煎沙啊,风是热的就别说了,吹得人燥热又愤懑。傅玄在《纨扇赋》中说:“隆暑翕以郁蒸,炎气燎于幽房。”房间里差不多是着火了,整个人感觉上锅蒸了。傅玄之子傅咸也有《羽扇赋》一文,里面则说:“热熙天而灼地,沸巨海而成汤。”海都要被煮沸啦。
所以古人说是苦热,苦于炎热。诗人们也受不了,在这时节不约而同地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苦热诗。何逊说以前只听说草木都被晒焦了,今天我反正是看到沙石都被晒烂了。看书也看不进去,只好躺下来,坐等夜幕降临繁星璀璨。当然如果可以,这三伏天的早晨,我都可以拿去换了,换秋天早点到来。
苦热诗
南北朝·何逊
昔闻草木焦,今窥沙石烂。曀曀风逾静,曈曈日渐旰。
习静閟衣巾,读书烦几案。卧思清露浥,坐待高星灿。
蝙蝠户中飞,蠛蠓窗间乱。实无河朔饮,空有临淄污。
遗金不自拾,恶木宁无干。愿以三伏晨,催促九秋换。
王维呢,他也看到了太阳不知疲倦地照耀,草木焦卷,川泽枯竭,衣服都重得不可思议,再密的树也给不了更多的阴凉。于是思绪跳出宇宙之外,纵横在寥廓之间,长风拂过脸颊,江海涤荡烦浊,意识到心静才能自然凉。
杂曲歌辞 苦热行
唐·王维
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草木尽焦卷,川泽皆竭涸。
轻纨觉衣重,密树苦阴薄。莞簟不可近,絺绤再三濯。
思出宇宙外,旷然在寥廓。长风万里来,江海荡烦浊。
却顾身为患,始知心未觉。忽入甘露门,宛然清凉乐。
白居易也是怕热,睡也睡不好,不过他却想起了农夫可能更为辛苦。
苦热
唐·白居易
头痛汗盈巾,连宵复达晨。不堪逢苦热,犹赖是闲人。
朝客应烦倦,农夫更苦辛。始惭当此日,得作自由身。
陆游写苦热,前几句真的是颇有感触,就是感觉到自己被放在蒸锅之上。这时候想起了山间的寒泉,想起了冰壶和团扇,可是好像并没有什么用。太阳的威力啊暑热的能量啊,一直到晚上还留有余威。
苦热
宋·陆游
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
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
石涧寒泉空有梦,冰壶团扇欲无功。
余威向晚犹堪畏,浴罢斜阳满野红。
杨万里的这首诗就有点好玩了,他说六月无长江,为啥,日光煮水啊!船只有接触水的那一面是水,四面八方全是太阳,没有一处是清凉的。
初二日苦热
宋·杨万里
人言“长江无六月”,我言六月无长江。
只今五月已如许,六月更来何可当。
船仓周围各五尺,且道此中底宽窄。
上下东西与南北,一面是水五面日。
日光煮水复成汤,此外何处能清凉。
掀篷更无风半点,挥扇只有汗如浆。
吾曹避暑自无处,飞蝇投吾求避暑。
吾不解飞且此住,飞蝇解飞不飞去。
大暑的时节,到底是热得人心烦气躁了。那古人怎么在炎热酷暑之中“存活”呢?除了摇扇子之外,人们还会换上瓷枕,喝点冷饮,在房间里放上冰,富贵人家更是选另一处山清水秀的好地方避暑。汉代马援曾经穿石为室以避暑。《后汉书·马援传》中说当时马援征武陵五溪,正遇上天气特别热的时候,好多士兵得了暑疫等传染病而死,马援也身患重病。后来他命人穿岸为室,以避炎气。
伏波将军避暑石室 其一
明·袁宏道
青山憔悴故将军,苔甲年年印水纹。
受尽蛮烟与瘴雨,不知溪上有闲云。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这么热的天,到底是想要迎来一场午后的大雨滂沱,然后在傍晚时分听雷,在星空之下空想,等整个人静下来,也就感觉到暑天里的清凉了。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施希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