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循像,选自叶公绰辑《清代学者像传》,杨鹏秋摹绘。
千百年来,重视家风建设,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家风是家族子孙世代恪守的家训、风范与行为准则。知礼仪、重家风、育人才,清代通儒焦循的家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其曾祖以来,特别是焦循生活的乾隆中后期至嘉庆末年,焦循家族已形成一以贯之、世代相续的优良家风,主要内涵可概括为十六个字——《易》学传家、读书执理、忠厚廉让、知行诚笃。
《易》学传家
《易》即《周易》,儒家十三经之首。身为经学大师的焦循对《尚书》《诗经》《周礼》《论语》等经传都有研究,而以《易》学着力最多也最深。自青少年起,焦循为治《易》倾注了大半生心血,取得了以《易》学传家和沾溉后世学人的成就。
焦循治《易》有着深厚的家学渊源。他的曾祖父焦源、祖父焦镜、父焦葱俱好《易》,到了焦循这一代,集大成而发扬光大,至以《易》学名闻天下。焦循治《易》的突出贡献,集中于其大著《易学三书》四十卷,包括《易章句》十二卷,《易通释》二十卷,《易图略》八卷。此外,他还著有《易话》二卷,《易广记》三卷,《注易日记》三卷。治《易》之余,焦循遍览诸籍,撰成杂著《易余龠录》二十卷。
焦循治《易》,一方面以所谓“旁通”“相错”“时行”作为创立《易》学架构的重要法则,揭示了《易》学“通变”思想的精髓;另一方面,他又会通中西算学中的逻辑思维进行推演,呈现出以数理模式和数理思想沟通《易》理的鲜明特征,可以说,焦循是历史上第一个能运用数理方法研究《易》之人。
据记载,焦循家每一道门都有自家撰写的对联,其中贴在大门堂上的对联如此写道:“《易》学传家,读书执理。”焦循依次给子孙取名“授易”“授书”“授诗”,足见他把《易》学作为传家固业的主要根基。
读书执理
在父母亲戚良好教育和家风熏陶下,天资颖悟的焦循自幼就喜读书,除学习诗文辞赋外,焦循广泛涉猎经史天算地理医农等典籍,这为其后来治学成才打下了坚实基础。
遍览经史子集,兼阅当代学人著作,旁及九流之书,是焦循读书的显著特点。他多方求购书籍,以得好书为乐。焦循之子焦廷琥在《先府君事略》中记道:“府君性俭约,而购买书籍,则必丰其值,不少吝。”焦循荒岁为购《通志堂经解》丛书,不惜以变卖良田之价银,又有贤妻阮氏脱卖金簪相助,方得此书,传为士林佳话。焦循好读书,亦善读书,其读书习惯和方法,他的季弟焦徵深有体会,他曾言焦循所教的读书方法:“读书不熟,必先为解说其义,后分章画段,教以整读、碎读、分读、串读之法。”
读书贵在执理。“执”指执着,坚持不懈;“理”即精髓要义,真谛所在。读书执理,焦循身体力行。
首先,读书不随波逐流,勇于有疑而问。焦循幼时入塾读书,听塾师解说《论语》《孟子》,常疑之不以为信。他人认为难读之书,如《尚书盘庚》《礼记内则》,焦循偏乐于探索其中。
其次,读书深思熟虑,融会贯通。焦循常说:“学贵善用思,吾生平最得力于‘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八字。学有辍时,思无辍时也。食时、衣时、寝时、行路时、栉沐时、便溺时,凡不能学时,皆当即所学而思之。”焦循有一首组诗《读书三十二赞》,赞清初以来《音学五书》《尚书古文疏证》等四十八部学术著作,就是焦循熟读精思、知人论世后的心血结晶。
第三,读书能不懈探索,把握其微言大义、精华要旨。幼即以好《易》颖悟著称的焦循,在读《易》进而治《易》的道路上,艰辛备尝,直至在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五十四岁方成就《易学三书》书稿。《易》学大著既成,焦循又马不停蹄投入《孟子》的深研与《孟子正义》的撰著中。在病痛的折磨下,又用了十九个月时间,至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辞世前夕,终完成《孟子正义》草稿三十卷约七十万言。《孟子正义》既具汉学精于训诂考据之所长,又具宋学精求义理之特征。大著淋漓尽致阐发孟子的性善论,以性、灵、情、欲、德、才、知、智来区别人与禽兽,赞扬人性之善,明白晓畅,可谓是“善”的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