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李兆宜的“甜蜜”事业
2018-08-20 17:55:00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在智能温控大棚里,李兆宜(左)与村民交流种植甜叶菊经验。彭婧 摄

  ●李兆宜,2016年7月,由国土资源部选派到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五云镇贫困村夏潭村任“第一书记”。到村任职以来,在他的带领下,夏潭村先后获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赣州市生态秀美乡村、赣州市文明村镇等称号。

  夏潭村是贫困县里的偏远村落。2016年之前,全村316户村民中,贫困户就有152户,102户居住在危旧土坯房中,残疾、五保户占到了贫困户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村里没有集体产业,大多靠天吃饭,就连干净安全的自来水都喝不上,是典型的先天条件不足的贫困村。

  一

  2016年7月21日,29岁的李兆宜来到了这里。

  “一个白白净净的小伙子戴着一副眼镜,很书生气,操着一口典型的北方口音,来到我们这么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当初还怕他吃不消我们这种穷苦生活。”一名村干部说起最初对李兆宜的印象,还有点乐呵呵的。

  “就知道上面派来了这么一个人,说是帮助我们脱贫致富。一个小青年,又是城里来的,都不知道能不能住得惯,所以也没指望他能为我们做什么。”村民肖芳秀回忆说。

  而李兆宜的念头只有一个:“一定要帮助‘老俵’摸清穷因、找准良方、拔掉穷根。”

  来到夏潭村的第一天,李兆宜便开始走村入户。由于不熟悉方言,一开始,他与“老俵”交流都成困难。怎么办?

  为了尽快与“老俵”打成一片,他索性住进了一户“老俵”家,同吃同住同劳动。走访群众了解实情、翻阅相关数据资料、请教村里致富能人、和镇村干部研究脱贫致富路子,这些成了李兆宜每天的必修课,村里的沟沟坎坎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不但能说一口流利的“土话”,而且摸清了152户贫困户的基本情况,未来发展的基本框架在他脑子里逐渐清晰起来。

  二

  “要让‘老俵’尽快脱贫,必须发展种植甜叶菊产业。”李兆宜在深思熟虑后,向村民代表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赣南山区土层深厚,通透性不错,富含矿物质,再加上空气温润,非常适合甜叶菊种植。”“甜叶菊加工后的甜菊糖甙市场前景广,甜菊糖甙已成为国际市场最重要的甜味剂之一,是一个很好的朝阳产业。”

  意想不到的是,李兆宜的设想并没有得到大家的响应。曾经,夏潭村民也种植过甜叶菊,但都是零星种植,靠天吃饭,效益不高,因此收益甚微,很多村民并不认可。

  李兆宜决定自己先行示范。他租了二分地,搭起大棚,搞起了实验。但天不遂人愿,第一年,本以为能取得丰收,没想到收获季节却阴雨连绵。由于没有烤房,甜叶菊叶子来不及收,全烂在地里。这样的结果让李兆宜吃到了教训,但也长了经验。

  第二年,他建起了智能温控大棚育苗,早早建好了智能化烤房,再次搞起了“甜蜜”事业。这一次,他终于成功了。亩产近两万元的收入,远远超过种水稻的效益。这也大大激起了村民们的参与热情。

  要做成产业,就要有规模。李兆宜决定成立甜叶菊种植合作社,把种植户都吸收进来。合作社提供种苗,负责技术指导、干叶收购,种植户只要把甜叶菊种好,其他问题全部由合作社解决,省心省事。李兆宜的合作社采取集体经营与贫困户家庭分散种植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发展甜叶菊育苗和种植产业,并建立起了“龙头企业保底+合作社兜底+农户分享增值收益”的利益联结机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

  种植面积大了,如果没有销路,受穷的还是村民,刚刚发展的产业就会夭折。李兆宜马不停蹄,奔走于全国的甜叶菊加工企业之间,与多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销售关系,消除了种植户的后顾之忧。

  “合作社租我们的土地,比市场价格都高,且一次性支付3年的租金,这是我们从来没有遇过的好事啊!”该村贫困户肖汉霖说道,“在合作社打工,不出家门就有稳定的收入,且能照看家庭,两全其美。”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合作社。2017年,30户种植甜叶菊的贫困户,仅种植和销售甜叶菊干叶这一项就获得收入6.6万余元,户均增收2200余元,在合作社务工的贫困户每月还获得1000余元的工资,实现了由“输血”扶贫向自身“造血”脱贫的转变。

  如今的李兆宜,正通过与大专院校合作,研究开发甜叶菊深加工产业,制作甜叶菊养生茶、甜叶菊花草茶系列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通过甜叶菊产业的发展,过去的贫困村摘掉了穷帽,每到傍晚,村里的小广场就响起了舞曲,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日子。如今,由甜叶菊产业带动起来的生态旅游产业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夏潭村村民的生活会越过越甜蜜。”想到夏潭村的未来,李兆宜信心满满。

  (彭婧 胡兴全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纪委)

  编辑:边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