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夜话文昌广场
2018-08-23 16:53:00  来源:扬州安民微信公号  作者:安民

  由于有了城市地标文昌阁,于是有了文昌路、文昌大桥、文昌广场、文昌苑、紫金文昌,在城市东西向的主轴上,飘逸着浓郁扬州特色的文化气息。

  位于古城核心部位的文昌阁,始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当时的两淮御史蔡时鼎不知出于怎样的建筑构思,在横跨汶河的文津桥上建起了文昌阁。建成以后不幸遭火焚毁,次年由江都知事张宁率工匠复建,就是眼前的这座三级砖木结构、攒尖顶阁楼式建筑,外观与北京天坛的祈年殿有点相似。三级檐口都呈圆形,盖以筒瓦;底部为八角形,四面僻有拱门,与文昌中路、汶河南北路相通,不过四周都设置了花坛,游人就不好进到里面去了。估摸着当初取名文昌阁,应该有昌明儒学之意,复建以后时人还在阁上悬挂了“邗上文枢”的匾额,据说这里是文曲星下凡的地方,历代的读书人对此都很敬畏,当然这只是传说而已。入夜后的文昌阁,灯光璀璨,古朴端庄。

  紧邻文昌阁,位于市中心的文昌广场,是本世纪初在原来市工人文化宫的基础上改造建设而成,集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具有现代生活气息的群众广场。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工人文化宫、工人影剧院等原有的标志性建筑,及其外观的苏式风格没有作什么大的变动,保留了城市发展的岁月痕迹,也延续了建筑文化的记忆,每次看到它们,都会有种莫名的温馨。前段时间的《芳华》过后,不少人晒出了自己十八岁的记忆,有同学将相册再往前翻,一不小心翻出了当年“小红花”的老照片。那时候我们来参加全市文艺汇演的地点就是工人文化宫礼堂,吃住在当时的邗江县政府招待所,人们习惯称之为“县招”,也就是现在的的石塔宾馆,那时感觉就靠在附近,我们这帮小萝卜头从滨江小镇来到这里,可算是开了眼界了,这么多年下来,演出的节目早已记忆模糊了,只记得报幕的同学紧张得报出了下一个节目是“独子笛奏”,让我们笑飞了泪花。

  广场主入口的北侧立着一块巨石,“把扬州建设成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的铭文,在灯光下十分醒目。整个入口掩映在一片树阵之中,改建后的广场占地三万多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占到了四分之一,在这炎炎的夏夜,给人带来丝丝清凉。入口的南侧原来是日月明茶楼,里面有戏台、书场和扬州小吃,人们可以在这里品茗、看戏、听扬州评话,有兴趣还可尝尝风味小吃,享受一番生活的恬淡。后来随着自驾游的增多,这里越来越受外地人的追捧,旺季的时候来得稍晚一些,还就订不到桌了呢。可今晚走在这里,却不见了茶楼的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咖啡馆和同仁堂,商业气息确实是越来越浓了。

  影院和文化宫隔着广场南北相望,广场中央当时建有一个圆形的喷泉,高高喷起的水花四溅,惹得孩子们围着它嬉戏,也不怕水沫浸湿了衣衫。旁边有一条用硕大的鹅卵石垒出的弯曲小渠,“水之韵”的造景,增加了广场的灵动,现在怎么也改掉了。一群群广场鸽在人们的脚边游走,光滑的羽毛在灯光下越发显得洁白柔顺,孩子们忍不住伸出小手想抚摸它。鸽子也不怕人,有的还歇在人的肩膀上、手臂上,更大胆的还在人们的手掌中觅食,勾勒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美丽画图。广场上新增加了多个儿童娱乐设施,也是晚间最热闹的区域。碰碰车的护栏边,蹦床的场地外,都围着不少孩子,每一次激烈的碰撞,每一次空中的弹跳,都引起孩子们阵阵惊呼。东南角的电动转马是为更小的孩子准备的,伴随着音乐的起伏,荡漾着孩子们天真的笑语。

  东边的下沉式广场构思很精巧,不仅为市民健身娱乐提供了舒适的空间,而且露天的舞台也为群众演出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前些年,每年都会在这里举办元宵节的歌舞晚会,烟花三月旅游节的市民文艺汇演,职工的歌咏比赛,“五一”的劳模表彰,社区文化活动的竞赛,许多志愿者活动的出行,公益活动的发布,也都选择在这里举行,成了市民互动的一个场所。不过现在也摆上了儿童游乐设施,成了孩子们戏耍的好地方。

  广场东南片的商铺建得也有特色,地下一层,地面上两层,下沉式广场连着地下商铺。顺着广场的台阶走下去,穿过地下商铺的楼梯登上来,一点也不显得突兀。晚上的店铺中,人气较旺的有三类,首先是各类小吃的餐厅,人头攒动;其次是健身馆,进出的都是帅哥靓妹;还有美容美发厅,干练的美发小哥忙个不停。这片区域共同的特点是年轻人居多,只身从里面穿过,会深深地感觉到其间彰显的朝气与活力,由衷地祝福他们,拥有更加灿烂的明天。

  广场对面是新华书店,晚上进出的人还很多。扬州自古以来都是诗书礼仪之城,以文昌阁为中心的扬州府学所在地,更是深受儒家文化的浸润。一圈走下来,总觉得文化氛围可以再浓一点,适度安排一些非遗项目穿插其中,让游人能够近距离感受到古城的翰墨香。

  编辑:边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