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藏画中,有一幅齐白石的《蝙蝠图》。
蝙蝠之“蝠”谐音“福”,在民俗文化中有避邪趋吉、多寿多福寓意。这是白石老人晚年经常描绘的题材之一。此幅《蝙蝠图》,除了用没骨法图绘实物,还用篆书题跋“大福”,寄予人们美好愿望和祝福。这种做法由来已久,同明中期之后城市商业经济发展,文人画家迎合当时市民社会心理的历史背景有关。这幅作品创作于丁亥年,此时白石老人已是83岁高龄。他的画作,通过“衰年变法”,已入化境。其用笔老辣,墨法通妙,用极简练的笔墨,营造出浓厚的写意情趣。
齐白石,20世纪著名的中国艺术家。他历经清末、民国和新中国三个历史时期,经历了从农民到木匠,又从木匠到文人画家,再到艺术巨匠的人生历程。他为中国艺术所作的贡献及其艺术人生,给后人极大启迪。
鲁班门下 五出五归
齐白石,湖南省湘潭县杏子坞星斗塘人。由于家境贫寒,童年时只读了半年多私塾便被迫回家放牛。赶牛上山,把书挂在牛犄角上,捡够了柴火,便抽出时间读在私塾里尚未学完的半部《论语》。
晚年齐白石自刻一方“吾幼挂书牛角”印章,回忆自己童年往事。长大后,父亲教他扶犁插秧,但因体弱多病,拜叔祖为师学习“粗木作”,后来又跟雕花木匠改学“小器作”。做雕花木匠时,在顾主家见到一部乾隆年间刻印的五彩套印《芥子园画谱》。劳作之余,花半年多时间,将这部画谱逐幅勾影下来,装订成16本,从此开始学习绘画。27岁时,拜乡绅胡沁园为师,学习工笔花鸟草虫,又师民间画师学习山水、人物画。胡沁园为他重新取名“齐璜”。因住处距白石铺很近,给他取号“白石山人”。带“山人”较麻烦,于是简称齐白石。授业济困赐名,胡沁园成为改变齐白石人生道路的恩师,他由此实现了从一个雕花木匠到民间画师身份的转换,开启了广阔的人生空间。
齐白石40岁时,遵照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诲,开始离乡出游。他遍历陕、豫、京、冀、鄂、赣、沪、苏及两广等地,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饱览名山大川,领略各地风情,广交当世名人。他把历时八年的经历,并称为“五出五归”。
“五出五归”是齐白石人生中的重要阶段。从西北到东南,从内地到沿海,他已不再是足不出户的乡间文人,他的眼界和视野已从地方拓展至全国。特别是,他于远游期间在写生画稿基础上创作的《借山图》等山水画,发生重要转变,展现出不同于前人的全新面貌。清初以来,以“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为代表的主流山水画,“闭门造山”,仿古临古,缺乏对自然的真切感受,作品大多面目相近,较少新意。而齐白石的山水,具有写生性质,开始改用大笔写意的画法,由师古人变为师造化,展露了鲜活真实的生活感受。与明清以来传统的山水画相比,他的山水画构图大胆独特,笔墨简练奇崛,意境旷达隽永,显示了“前不见古人”的自家面貌,被陈师曾誉为“平淡见奇”。
衰年变法 红花墨叶
1917年,为避家乡兵匪之乱,齐白石迫于无奈,不得不作出人生最重要抉择,决定北上并定居北京。然而,在潇湘之地颇具盛名的他却在京城遭遇了冷落。以八大山人冷逸风格著称的齐白石,不为北京人赏识。当时名冠京华的画家、陈寅恪之兄、鲁迅同窗好友陈师曾独具慧眼,与他结成莫逆之交,用“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诗句,鼓励他创新画法。齐白石引陈师曾为生平“第一知己”,佩服他的艺术见解,于是决定十载关门“衰年变法”。在近十年的变法期间,他远离学习多年的八大山人,开始转向学习徐渭、石涛及同时代海派大家吴昌硕的画风,化古为我,“集其大成,自出机杼”。同时借鉴民间审美趣味,大胆使用艳色,把透明的墨色与浓艳的红色巧妙搭配,确立了他在自传中概括的“红花墨叶”的大写意花鸟画独特风格。
齐白石40岁走出湘潭,55岁定居北京,60岁才独创“红花墨叶”一派,可谓大器晚成。脱骨于文人画之藩篱羁绊谈何容易。这除需有超凡的胆识、眼光与魄力,更需要与文人画产生背景完全不同的生活阅历。明清以降,文人画已走入盛极而衰的窘境。山水画在“四王”拘古泥古的余风里兜圈子,人物画集中在文人仕女上面,花鸟画被赋予特殊寓意所束缚,中国画在取材与形式上都趋于凝固化、程式化。这是中国画发展面临的严重困境。而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就是文人画家只晓得面对传统绢素,而不肯走向生活,失去了源头活水。齐白石艺术对于中国画的最大贡献,就是突破了这种束缚,接续了生活这个源头活水。
齐白石是一位从社会底层走出来的艺术家。他有着丰富的生活积淀和勤勉的艺术求索精神。在逐步走上艺术道路之后,他又注意完善丰富自身文化素养,所以他既能够突破传统文人画家身份的束缚,也能够超越民间画匠沿袭模仿的惰性,把艺术与现实生活和人生结合起来,潜心于尽抒己意的墨趣。他作画追求的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他塑造出来的以虾为代表的一系列经典艺术形象,大大深化了对于生命质感的表现,丰富了中国画艺术的美学内蕴。他的人物画则善于传达描绘对象的神情与内心变化,并常具有漫画式讽刺意味,针砭时弊,借物抒情。特别是齐白石将古代文人不屑描绘的日常生活、蔬果水族、禽鸟草虫、花木杂物纳入绘画艺术之中,自成一格,自为一体。不仅大大拓展了传统中国绘画的创作题材,更为重要的是改变了传统文人画家超凡脱俗、孤芳自赏的狭隘意识,拓展了艺术的意境和情趣,表达了中华民族生机盎然的生存境界,以及开朗、刚健的内在生命力。
“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齐白石之所以能胜出同时代画家,成为艺术大师的过人之处,也是他从文人画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所在。他也由此成为20世纪中国绘画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赤子之心 平民情怀
齐白石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也正是中国社会最动荡最苦痛的时期。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齐白石饱经离乱之苦,加之他的复杂遭际和细腻的情感,诸多关于人生的感慨都在他身上得到体现,这都成为齐白石艺术主题的渊源。纵观齐白石的艺术人生,既有对世俗生活的体验,也有对田园故里的思念,还不乏对生存之道的沧桑感慨,以及对国泰民安、和平生活的祈愿。但贯穿其中最鲜明的特点,则是赤子之心和平民情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推崇“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齐白石一生饱经世事沧桑,但却始终保持着一颗率直善良、纯真不伪、本色自然的赤子之心。他以一种童心般的新奇和纯真面对这个世界,用画笔诠释不受世间凡尘污染的艺术本真。白石老人能以百物入画。无论是农具的柴爬,读书的砚台,还是偷油的老鼠,蒸煮的红蟹,都能成为他的画中之物。且白石老人诙谐风趣的性格,总能将人们日常之所见,融以独特的视角,使作品灵动有趣,令人看后会心一笑。试看老人画的河虾,用墨色浓淡变化表现虾躯体的透明质感,通过虾须变化展现虾在水中游动的姿态;他画的草虫,那两根敏锐的触须,有一触即动的感觉;他画的墨蟹,有蟹爪硬度的立体感和茸毛的质感;他画的蜜蜂,观者仿佛能听到飞动翅膀的嗡嗡声。这些无不充满了勃勃生命朝气和天然童真之趣。这充分体现了“大人与赤子”在齐白石身上的完美结合。
齐白石一生“为百虫写照,为百鸟传神”,绘尽人间万象。其创作之丰,涉猎之广,可谓集中国艺术之大成。而其中最突出的主题,就是对传统农耕文明生活方式的眷恋,充溢着一种世俗生活的平民情怀。齐白石后半生,虽然居住在文化积淀深厚的古都北京,笔耕砚田,以卖画为生,但他的创作素材仍离不开早年农村生活的农具果蔬和田园花鸟,忘不了亲情、友情及故乡之情。所画之物,凸现了农家情趣与乡野气息,透露的是农民的质朴与乐观,引以为豪的是“蔬笋气”与故园情。也正是这种浓厚的平民情怀,使得白石老人的艺术获得了无数草根中国民众的喜爱,成为我国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的人民艺术家。
齐白石大师命运蹉跎,出身贫微,但他从不自卑,且以本色为荣。即使日后成为书画大家,声名大噪,仍不忘本色。作品常署名钤印“木人”“木居士”“鲁班门下”“我草木众人也”等。他有一方闲章,印文为“星塘白屋不出公卿”,即是他不求功名、甘于平民身世的表白,同时也是他留给子孙的一句传家箴言。初游西安时,时任西安臬台的范增祥想引荐他去做慈禧的御用画师,被他婉拒。后来在北京,好友又为他捐个县丞,他也坚辞不就。抗战期间,北平沦陷,齐白石闭门谢客,辞去教职,出示“画不卖与官家”告白,表现出高尚民族气节。正是这种不事权贵、淡泊自甘的远大志向,铸就了一代艺术大师的高尚品格。
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抒发观书体会的哲理诗《观书有感》名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揭示了治学及艺术之道精髓。回顾世纪老人齐白石的艺术人生,他艺术创新的基本路径就在于生活。他把中国画的根伸向民间与世俗,抓住了现实生活这个根本。他是真正从中华民族现实文化土壤中成长起来的艺术大师。齐白石作为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他所秉持的艺术理念,他的平民画师的从艺心态,不仅为20世纪中国画界树立了艺术圭臬,也为当代艺术家提供了人生鉴范。(作者:李秀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