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笑看丰年乐景
2018-10-26 08:53:00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水呀稻的个丰啊收,堆成的山呀,小刘姐姐唉,人人么乐开怀,(哎呦,快盖起粮仓,喂哎子哟哟,小妹妹子哎,大仓小包装不了)……”这是一首在江苏广为传唱的丰收民歌(这是一首对唱歌曲,括弧外的是女声独唱歌词,括弧内的是合唱歌词)。随着暑退秋澄,时序已进入了收获的季节,我国设立的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也即将到来。那么古人是怎样庆祝丰收的?丰收节又为何要定在秋分日呢?

  自古丰年重祭礼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早在五千年前农业耕种就已经遍布全国。同时,我国自古也是礼仪之邦,古时生活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礼制,丰收时节自然也不例外。

  说到“丰收”的“丰”,过去写作“豐”,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云:“豐,豆之豐满者也”,指的是礼器盛满贵重物品的样子。“豐”的部首是“豆”,是一种盛放物品的礼器,“豐”本身也是古代盛酒礼器的一种。“豐”与“礼”的古字“豊”字形相近,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常会混用。所以说到丰收时,本就含有“礼”的意思在其中。

  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经有了周王朝对丰收原始祭礼的记载。《周颂丰年》中记叙了丰收之年粮食谷物堆满仓库,周王用丰收的粮食酿酒敬献先祖的情景。《周颂》中的另一篇《良耜》则描绘得更为生动——“获之挃挃,积之栗栗。其崇如墉,其比如栉,以开百室。百室盈止,妇子宁止。杀时犉牡,有捄其角。”收割的镰刀在田间挥舞,打下的谷子垒得像城墙一样高,妇女孩童喜气洋洋,周王宰牛来祭祀先人。这两篇描述的都是丰收时节周王对于祖先的祭祀,《小雅大田》还有对秋收时周王祭天情况的描述。由此可见,在庆祝丰收时举办祭礼有着悠久的历史。

  汉光武帝于建武二年(26年)在洛阳设立了太社和太稷,在郡县也都设有社稷。汉代应劭的《风俗通》解释说:“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以为社而祀之”;又云“稷者,五谷之长。五谷众多,不可遍祭,故立稷而祭之”。简而言之,“社”“稷”就是祭祀土地神和谷神之地。《后汉书祭祀志》记载,东汉规定每年二月、八月和腊日三次祭祀社稷,祈祷和感谢神祇庇佑风调雨顺,给人间带来丰稔。其中国家祭祀用太牢,献祭牛、羊、猪三牲;地方祭祀用少牢,献祭羊、猪。选在二月和八月祭祀,是为了适应春祈、秋报的情感理念,祭祀之日被称为“社日”,而八月的社日已是到了秋天,也称“秋社日”。南北朝以后,秋社日的时间固定在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至此,古代官方把祭祀社稷作为丰收庆典的礼制正式确定下来。

  祭祀社稷对于官方来说是非常隆重的礼仪,祭祀程式严格,每个环节都有详细的规定。以清代为例,祭太社、太稷须皇帝亲临,在社稷坛上敷五色土,奏乐起舞,经迎神、上香、奠玉帛、三献、祝告、饮福受胙(饮福酒并接受祭肉)、三跪九拜、送神、望燎等过程之后,方能成礼。这也充分体现了统治者对农业收成的重视。

  民间社日多娱戏

  与官方丰收庆典相对应,民间庆祝丰收的时间主要也集中在秋社日前后。《四民月令》这本书为我们了解东汉大家族如何过社日提供了参考。秋社日这一天要“荐黍、豚于祖祢”,古人一年四季贡献的祭品各不相同,《礼记》便提到庶人春献韭、夏献麦、秋献黍、冬献稻,此外献韭的同时要配以鸡蛋,献麦的同时要配以鱼,献黍的同时要配以小猪,献稻的同时要配以大雁。汉代在秋社日向祖庙献黍、豚,延续了《礼记》中秋季祭礼的做法。秋社日第二天,《四民月令》说这一天要“祀冢”,如果日子不好或者有其他急事的话,也可以通过卜筮择日前往。

  相比官方祭祀的庄严隆重,民间对于丰收的庆祝则比较质朴随意,主要体现出一种节日的轻松和快乐。每逢秋社,古代劳动人民不但通过祭祀农神的方式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同时也通过这一节日开展对他们来说十分难得的娱乐活动。秋社日到来之时,民众集会竞技,进行各种各样的做社表演,集体欢宴,热闹非常。到南北朝时,民间秋社日的场面和气氛甚至超过了春社日。

  民间秋社日活动大盛于唐宋时期。宋代秋社日有吃社糕、饮社酒、做社饭,以及妇女归宁等习俗。记录北宋都城开封日常生活的《东京梦华录》就描述了秋社日的热闹场景:在秋社日,妇女回娘家省亲,娘家人会赠予葫芦和枣,借着丰收的喜气祝福早日添丁;学校的先生筹办祭祀的集会,集会雇佣供奉、杂役、歌唱之人,或许还有“社戏”“社火”等民俗活动,会后分发花篮、果实、社糕等物。秋社日这天,人们都会准备好社糕、社酒相互赠送,而咚咚作响的社鼓,无疑为这一节日营造出狂欢的气氛。

  元代以后,随着官方的限制和社会结构的改变,民间秋社日活动急剧衰落,秋收时大规模的祭祀集会已难以继续。在江南一带仍保留着的一些庆祝丰收的民俗与娱乐活动,也逐渐世俗化,融入丰收期间的其他节日。搜辑无锡地区遗闻佚事的《锡金识小录》中记载,清代中期无锡仍在秋收期间集会祭社,但所祭之神也受世俗化影响,一县之内也不尽相同。于是,民间秋社日的祭祀慢慢演变成为了迎神赛会,最终与庙会合流。

  秋分正当丰收时

  今年6月,我国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鼓励农民自发开展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关的庆祝活动。

  从庆祝丰收活动的传统来说,丰收节更适合放在秋社日,然而秋社日最终“落选”,原因有二:其一,秋社日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对习惯使用公历的现代人来说时间不固定,且计算相对繁杂;其二,秋社日后来变为迷信奢靡的迎神赛会,乃至沦为赌博的娱乐游戏,这都是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不应任由此类活动抬头。

  秋分是丰收期间的重要节日,是秋收、秋耕、秋种“三秋”的大忙季节,也正是收获的大好时节。古人很重视秋分节气,关于秋分留下了不少农谚,如“秋分天气白云来,处处好歌好稻栽”“秋分稻见黄,大风要提防”等等。民间在秋分日的礼数多与农事有关,习俗中也有送秋牛图等祈求丰收的内容。

  秋分与秋社日关系也非常密切。在南北朝时,秋分日常常也要祭祀社神。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便记载有“秋分以牲祠社”。由于秋分与秋社日的时间太过于接近,古代劳动人民习惯参考秋分与秋社日的时间先后关系来预测来年的收成。记录苏南一带节令习俗的《清嘉录》收录有“分后社,白米遍天下;社后分,白米像锦墩”之谚,认为秋分在秋社日前,预示来年是收成大好的丰年,在秋社日后,则来年的收成可能不甚理想。秋分与秋社日既有如此联系,可见以秋分替代秋社日作为丰收节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然而不管丰收的节庆定在秋社日还是秋分,对于农民来说,丰收本身就是对一年辛勤耕耘的最好回报。在喜庆丰收的欢歌笑语中,农民表达的不仅是五谷丰登的欢乐喜悦,更是对这片丰腴土地深沉的情感寄托。就在这深沉的情感寄托中,他们期盼着迎来下一个大丰年。(作者:隋植求)

  编辑:边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