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菜鸟”警官大事记
2018-12-07 09:07:00  来源:检察日报

  韩国电影《执行者》海报

  电影《执行者》取材自韩国社会的热点事件——死刑执行制度的恢复,聚焦这一事件最核心的人物——死刑执行者的内心世界。影片主人公在京经历了三年的法务部教导官的司法培训生活,终于获得了职业资格,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监狱教导官。由于初出茅庐,尚是一名“菜鸟”,他总是受到在押犯的欺辱和戏弄。已经做了10年教导官的钟浩告诉在京,监狱就是一个困兽犹斗的地方,如果想在这里制服野兽,就要比他们还要凶狠。于是,钟浩对在京开始了所谓的“狂人训练”。无论是以统治者身份出现的钟浩或是和死刑犯们投缘的金教卫,在京对这一切都感到陌生。

  这天,已中断12年的死刑因连环杀人犯张荣斗而再次执行。法务部的死刑命令下达至教导所内,立刻笼罩上令人发指的恐怖气氛。在众教导官都借口退出的情况下,一直力挺死刑的强硬派教导官钟浩和唯一执行过死刑的金教卫挺身而出,临危受命,而同时,死刑犯张荣斗却请求自杀……

  据悉,韩国在1997年12月金泳三政府时期对23名罪犯执行死刑以后,已有多年没有执行死刑,被纳入“实际上已废除死刑的国家”行列。然而,十年前,变态杀人狂38岁的姜浩淳承认自从2006年底以来陆续杀害了7名女性。姜浩淳在动手前,或在卡拉OK厅与受害人见面,或者在公共汽车站把她们骗上车。调查人员称,姜浩淳是典型的病态杀手,丝毫没有悔过之心。姜浩淳残忍的杀人行径被曝光后,人们纷纷提议应恢复死刑。在各大门户网站可以看到“执行死刑,预防下一个姜浩淳”“对连环杀人犯应恢复死刑”等诸多“愤怒”的留言。此次事件的受害者家属也愤怒地表示:“如果不对姜浩淳执行死刑,我们绝不罢休。”

  当时韩国法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2004年柳永哲事件和2006年郑南奎事件时,提议恢复死刑的舆论势头很强,但仍未能阻止停止执行死刑的趋势。由于围绕死刑制的存废问题一直存有争议,恐怕不能因为姜浩淳事件而恢复执行死刑。”而统计数据显示,停止执行死刑后杀人犯数量有所增加。1994年至1997年执行死刑的4年里,平均每年有607人因杀人罪而被起诉,但在暂停执行死刑的1998年至2007年10年里,平均每年有800人因杀人罪而被送上法庭,杀人犯增加了32%。因此,法律界提议引入终身刑来代替死刑制。

  不久前有媒体报道称,韩国国家人权委员会政策教育局局长沈相敦在记者会上表示,人权委正推进总统文在寅在12月10日联合国通过《世界人权宣言》70周年之际正式宣布废除死刑。

  《执行者》2009年10月参加釜山国际电影节时引起不小轰动,这主要是影片题材新锐而且敏感。关于是否废除死刑一直是韩国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一个争论话题,其中涉及宗教、信仰、人伦、情感等各个方面的考量。在《执行者》之前,好莱坞拍摄过经典的《死囚漫步》,韩国影坛也推出以死刑犯为主要人物的作品,如李娜英、姜东元主演的《我们的幸福时光》等片,但《执行者》首度将视角正面对准了死刑作为一种惩罚措施给犯人和执行官造成的生理和心理的巨大影响。主演之一的尹继尚表示,拍摄该片让他感觉“死刑”真的是一场噩梦。

  由于死刑存废的争议,《执行者》应运而生。影片首映式邀请了众多媒体、法政界人士、民间团体观摩,无形当中推动了影片本身的号召力;而影片将视角对准高墙之内的受刑人和执行人,展现了一场别开生面又五味杂陈的心理角力,读来令人唏嘘。电影以三个人物贯穿始终,而这三个人物非常有层次感。在京是一个涉世未深的青年,对于监狱内种种险恶的经历丝毫没有防备,从青涩走向成熟,也从单纯、善良走向复杂和纠结;钟浩教导官则是一个嫉恶如仇,时时刻刻将自己定位为一个暴力执行者,他信奉以暴制暴,唯有暴力方能抵抗暴力,而在最后却因为迷失在暴力中,心灵坠入深渊;金教卫曾经是12年前的死刑执行者,却为此所累,极不愿再重蹈覆辙。三个主要人物刻画的性格生动而鲜活,也代表着社会大众对死刑执行的不同层面。不过,身为死刑执行人,死刑执行对他们打下了更深的烙印,影响着他们人格形成与灵魂塑造的方方面面。

  曾有评论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影片所探讨的核心问题是暴力与人性。电影中的单身教导官钟浩似乎陷入了这种施暴的惯性之中,暴力已经成为他的自身欲望之一,他要在不断施暴中来解脱自己。而对于刚刚进入监狱系统的青年在京来说,他是一张白纸,钟浩教会了他使用暴力,在京在不断的施暴训练中,完成了从抗暴向施暴的转变。影片由此完成了对韩国社会的批判与反思。不过,死刑执行场景让观影者产生了一种难以摆脱的压抑感,这与汤姆汉克斯1999年主演、类似题材的《绿色旅程》(又名《绿里奇迹》)相比,缺少了即便生命终结也最终完成救赎的亮色。

  编辑:边圆圆